第 335 章(1 / 1)

唐朝小地主 2000 汉字|1 英文 字 2个月前

察觉出来,那就是宴会以后的事情,韩瑞也不怎么担心,见到火候也差不多了,吩咐下去,开宴。

曲江宴,之前根本没有事例,却是可以自由发挥,就是存在不足的地方,也不会有人认真计较指责,所谓的宫廷酒宴,自然是略有虚假成分,酒水是从李承乾那里求来,的确是宫廷玉酿无疑,但是膳食,却是韩瑞与几家酒楼联系,单独烹制得来,反正是真是假,大家心里有数就行,热闹荣耀,才是众望。

所以开宴之后,在一些个士子的调动下,曲江边上,举子们一边饮美酒,一边品佳肴,渐渐的,开始张扬起来,有的携带乐工舞伎泛舟饮酒,有的则脱冠摘履于草地上颠饮,千奇百怪,形态各异,只求一醉方休,不亦乐乎。

放浪形骸,不一而足,却是没有人见怪,反而有些理解,一些士子,特别是新科进士们,寒窗苦读十余年,终于得中及第,只要通过铨选,就好像鱼跃龙门,翱翔天际,身份地位,与以前不一样了,心情舒畅,自然要发泄出来。

欢愉的时间,总是过得极快,日落时分,宴会也到了尾声,期间发生了许多趣闻逸事,也不赘言,曲终人散,恭送褚亮等人离开,韩瑞也准备走了。

“韩校书,稍等……”

韩瑞装成不胜酒力,没有听见的模样,醉步而去,就在花圃拐弯的角落,一辆精美的香车停在其中,绣帘轻斜,露出郑淖约温柔笑靥,韩瑞快步上车,吩咐车夫回去,拉她的纤手,微笑道谢起来。

曲江宴的成功,郑淖约功不可没,若不是她请来闺中密友游宴,旁边有美女,刺激得那些青年举子,文思迸发,卖力表现,氛围活跃,宴会未必那么热烈。

“道谢就不用了,知道你的目的,婉儿她们的意见很大。”郑淖约浅笑道:“还是想着,应该怎么向她们请罪吧。”A

第二百九十一章 嘉许

第二百九十一章 嘉许

唐代的女子,非常厉害,如果没有表示,说不定真的找上门来,那时就尴尬了,韩瑞摸了摸鼻子,讨好笑道:“你们辛苦了,我自然有所表示,改日设宴,亲自向她们赔罪,每人一盒来自西域的上好胭脂,这样总可以了吧。”

“不用改日了,三月三,上汜节,裙幄宴,你来就行了。”郑淖约盈盈笑道。

韩瑞愕然,迟疑道:“裙幄宴,不是你们女子才能参加的吗?”

“本来是这样,不过是你的话,大家却是没有意见。”郑淖约笑道:“她们觉得,如果多个男的,应该比较容易提包搭蓬。”

“原来是欠个做苦力的仆从。”韩瑞苦笑不已。

嬉笑了几句,郑淖约柔声道:“夫君,昨日,我们又相中了幢合适的宅院,可是主人不打算出售,只是愿意出租。”

“嗯,怎么,价格谈不拢?”韩瑞问道。

郑淖约微微摇头,轻声道:“那家主人是个行商,在洛阳安家,以前经常来京城做生意,干脆买了宅地,修建宅院,不过没住多久,又要奔波其他地方,一年到头,没来几次京城,或许是不舍得,也可能是以后要迁居京城,所以只打算出租,一举两得。”

“这样呀。”考虑了下,韩瑞立即决定道:“若是合适,那就租了,回头我们也卖块宅地,自已建造宅第。”

“好啊。”郑淖约欣然说道:“去的时候,随便请个阴阳先生同行,看下风水是否吉利。”

韩瑞干笑起来,上次拒绝李泰的好意,没买顾胤的宅院,借口就是自己初入官场,那家主人却离休致仕,这样不是什么好兆头,十分牵强附会,但是郑淖约她们居然信了,一点意见也没有,重新再找过宅院,弄得韩瑞很是惭愧,现在,应该不会出现意外了吧。

“在什么地方?”韩瑞问道,决定打听清楚,免得又要找借口推托。

“安邑坊。”郑淖约笑道:“地方不错,离皇城不远不近,又在东市旁边,宅院也宽敞,与上次的差不多,不过就是少了些江南的韵味。”

“韵味什么的,不要在意。”韩瑞摆手笑道:“也习惯了,有没有无所谓。”

美眸光泽流盼,心里自有想法,郑淖约浅笑问道:“夫君,准备在何处买地建房?”

“曲江旁边。”想都不想,显然考虑清楚了,韩瑞直接说道:“那里风景优美,气候宜人,修筑宅院之后,在那里养老应该不错。”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郑淖约目光似水,点点滴滴,洋溢着绵长的情意。

天色夜暮,沸沸扬扬的曲江宴结束,诸科举子们在宴会中的表现宴会之中的情形,或如实,或添油加醋,顷刻之间,就传遍了全城,又引得一阵热议,不过,最令人津津乐道的自然是那座石碑。

青史留名,不知道是多少人的梦想,就算千百年之后,自己变成了一杯黄土,但是名字却时常得到世人传诵,比如古之圣贤,帝王将相,甚至只留下一个名字,总比什么也没有留下强上百倍吧。

现在,那些新科举子,轻易做到了这点,听说,过段时间,朝廷还要给他们刊印什么登科录,著书立传呀,出了名,过些日子,又通过铨选,出仕为官,可谓是名利双收,这等常人梦寐以求的好事,居然垂手而得,怎么不让人羡慕嫉妒恨,恐怕连眼珠子都红透了。

虽说唐代尚武,民风彪悍,从军征战,拜将封侯,恩荫子孙,却是少年们的野望,但是普通百姓之家,由动荡年代过来,对于封侯拜相之类,危险性过高的事情,更加希望子孙能够平安,不求富贵荣华,只愿家人健康无事。

不过,要是有个机会,没有任何的危险,就能够出人头地的话,想必没有多少会拒绝,想到韩瑞写过的那首劝学诗,又见识到了曲江宴会,新科举子的风光得意,一些百姓,也动了让自家子孙,读书识字,参加科举的心思。

至于,今年参加科举,却不慎落第的士子们,更是憋足了气,决定回家之后,发愤读书,明年卷土重来,一定要得中,不能让他们专美于前,也要立碑、聚宴、著书……

外边的纷纷扰扰,传到了朝堂之上,却是没有掀起多少波澜,在他们眼中,那些不过是小打小闹的动静,根本没有多少影响力,没有必要在意,就是李世民,之前顺水推舟,答应举办曲江宴,无非是趁机拢笼士人之心而已,其实心里也没有多少的看重。

不是轻视,而是觉得,一群小举子,就算以后飞黄腾达,位居朝堂,那也是十几二十年后的事情,那个时候,现今朝堂之上的官员,能有几人存在,还是个未知数,来日方长,慢慢的走着瞧就可以了。

自然,也有一些目光长远,心思灵巧之人,却是可以看出,在曲江宴中,获益最大的,不是诸科举子,也不是主考官褚亮等人,而是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