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执政叔孙豹开口颂扬说:“武子真是仁义呀,对我们鲁国关怀备至,简直让我们鲁国不知道该如何感激……”
赵武正在跟田苏与齐策窃窃私语,听到叔孙豹的颂扬,赵武打断对方的话,满脸的不高兴:“谁说我仁义了,我那么凶恶的一个人,怎么会仁义?卫国杀了我三百戎卒,我斩杀了卫国贵族三百家;齐国斩杀了两千晋国士兵,我斩杀了齐国士卒超过五万,我这样凶恶的人,也能算是仁义吗?”
叔孙豹咳嗽一声,义正言辞:“古之贤人常说‘忠、孝、仁、礼、慈爱’,所谓的‘忠’就是履行自己的职责,做事符合自己本身的身份(职业)。晋国是大国,是我们的霸主,盟约说‘大毋侵小’,您作为晋国副帅,帮助我们这些弱小者,维护了我们的尊严,履行了自己的职责。
此外,你忠于自己的国君,严格履行自己的职责,从不牵扯晋国卿大夫之间的内斗,这实在是忠诚的楷模……
所谓‘孝’,您以弱冠担当起赵氏复兴的任务,从一点一滴做起,使得赵氏家业能够重新崛起,对得起祖宗,对得起后裔,这就是最大的孝。
所谓‘礼’,您任职多年来,从不逾越自己的本分,坚持按照春秋规则对待自己的上司与部下,对待我们列国也总是谦恭,遵守礼仪接待;至于‘仁’——所谓内外有别,武子您是百战百胜的将领,杀场上认真对待自己的敌人,这是你的‘忠’,不是你的凶恶;是你的‘礼’,是你遵守为臣之道,是你在履行晋国副帅的职责,我怎么敢用凶恶来指责你?
武子你征战杀场这么多年,连我鲁国的百姓都知道,跟着赵武子战斗,从来不会吃亏,事后的战利品分割,你总是用功劳大小作为标准,这不就是你的‘礼’与‘仁’吗?
至于赵武子你对待自己的奴隶,对待自己的臣属,那也是充满‘仁’啊,我们鲁国就是因为你赵武子的仁义,得以侥幸避过灭国的灾难,也因此获得在齐国面前直起腰来大声说话的机会,全是因为赵武子你的仁慈啊,今后寡君还要多仰仗你的仁慈,才能够使我鲁国得以立足。”
叔孙豹是谁,是第一个评论“不朽”的人,他确定的“不朽”的标准是中华民族最终的“不朽”标准。此刻得到叔孙豹如此高的评价,赵武子心中没有觉得特别高兴,他只是觉得奇怪,莫非叔孙豹也是一个穿越人士,他比孔夫子提前数年谈到了“忠、孝、仁、礼”。
赵武子斜着眼睛看了叔孙豹半天,没发觉叔孙豹脸上的表情有什么异样,而对面的叔孙豹看到赵武这番模样,以为这是不胜惶恐的态度,他心中还直感慨:“不骄不躁,赵武子,大仁也!”
其实,是赵武误会了,在现代社会,中山国出土的青铜器铭文里,用它的鸟篆文字,铭文都是“天命、忠、孝、仁、礼、慈爱”之类不合时宜的东西。这说明,在春秋时代已经有了“忠、孝、仁、礼”的说法,孔夫子不过是总结了春秋时代的主流观念。
据说,赵武灵王灭中山国前,派侦察员刺探中山,回来之后这样描述中山王:“中山王喜欢跟知识分子交朋友,见到读书人就平等行礼。他经常送温暖下乡,到穷巷陋房里拜访离退休的老教授,问寒问暖。至于那些找不到工作的穴居之士(大约相当于现在的专家教授,亦即:专门对领导的主张进行学术性赞赏,及‘职业举手同意者’),也都奉为上宾,简直就像侍奉爹一样侍奉他们。”
史书记载,赵武灵王听到侦察者如此说,大惊失色,感慨说:“完啦,这不是贤君吗,这样的贤君,我肯定打不过他了。”
侦察员说:“不然。以我之见,中山王喜欢让专家教授营造自己喜欢的舆论氛围,并召到朝堂上奉为显贵,他已经不知道事情的真假,只知道沉醉于自己制造的虚假气氛当中,结果将士们就没有激情在外杀敌。
他上尊那些听他话、帮他编造事实的学专家者,那么农夫就不肯老老实实修理地球,都想着酸文假醋地跟学者学习拍马屁,说一些虚假颂扬的话,农田于是荒怠了,国家就贫穷了。这样的国家,不亡国才怪呢。您赶紧打它吧。”
赵武灵王听从了侦查员的建议,轻轻松松灭了中山国……
此时的赵武不知道原来时空的玄虚,他盯着叔孙豹看了半天,没发现任何异样,便摇了摇头,苦笑了一下——叔孙豹以为我赵武从不参与家族争斗,他错了。
告别鲁国君臣后,赵武进入戚地,在孙林父的领地登上了战船,逆流而上,向晋国进发——真实的历史上,赵武父辈、叔叔举家罹难,自幼幽闭山中,从他步入翻覆无定的政坛以后,人生惊涛骇浪,几度荣辱起伏,仅仅四十岁的他突然厌倦了险恶的官场。
岁月蹉跎,人生虚妄,这个年纪的赵武多想高翔远引,羽化登升。但他一度拥有的绚烂梦想,却建功太难——晋平公不是励志图精的开明君主,谗邪图私的各家族同僚也不是他的知音。回首往事,他人生一场,蝇营狗苟,“蛆虫相争于粪土,满头白发来偏早,到手黄金去已多”。
所以,赵武与齐国交战后,大获全胜的他面对范匄的私欲膨胀,极度心灰意懒地,同年冬天,再返回晋国途中他去河南温县冬祭了祖爷爷赵衰,此后便如垂死老人般,颓废地消耗完了自己梦中寄客般的俗世生涯,不久带着极度精神抑郁症死去了。
此时,整个中国正在经历千年未有的大旱……
此时,现在的赵武怀着一肚子阴谋,行进在归国的路上。
第一百九十五章 全是音乐惹的祸1
第一百九十五章 全是音乐惹的祸1
关于晋国这一年的大旱,史书上还有另一种记载:传说卫国国君被拘捕押送晋国时,曾在濮水边打尖休息,半夜听到美妙的琴声,就让他的乐师师涓把旋律记了下来。到了晋都,晋平公在施夷台款待,酒过三巡,卫献公站起来祝祷说:“我在濮水边上得了首新曲子,请允许为您弹奏。”
爱好音乐的晋平公听了很快乐,不错啊,卫君要用音乐颂扬我,这简直是……太客气了。
于是卫献公请来卫国乐师师涓,让他坐在师况身旁演奏。
一曲未终,师况随即制止道:“这是亡国之音,千万不要奏完它!”
平公问:“这个曲子是怎么来的?”
师况回答:“这曲子是商朝的乐师‘师延’作的,是给商纣王创作的靡靡之音。后来周武王伐纣,师延从朝歌向东逃命,跑到濮水就投河自尽了。这曲子一定是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