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91 章(1 / 1)

明朝第一驸马 幻龙影虎 2000 汉字|0 英文 字 1个月前

和耿王领兵回兴京?”

尚可喜神色凝重的点了点头

“他娘的,满洲人还是没把咱们当自己人看~”线国安骂道

曹得仙自嘲道:“几时把我们当人看过?”

尚可喜说道:“既然我们三家一条心,那么咱们就一起去归顺,咱们人多势众,明军也不敢轻易杀降。”

“嗯~~只是我们三家汉军以火器见长,我们人可以走,但是火器携带不便,必须毁掉~”马雄说道

线国安笑道:“那简单,大炮的索眼用钉子钉死,火药全部浇水。我们只带鸟铳走~”

尚可喜点了点头,“嗯~我也会去准备一番,今晚三更咱们一起动手。”

俗话说百姓百条心,虽然这五人商议定了,但是毕竟人心隔肚皮,有人觉得继续做建奴的奴才挺好,于是暗中通风报信。

于是崇祯十五年四月,孔、尚、耿三营汉军反水事败,近一万汉军,只有不到两千人突出重围,投奔了盖州明军。不过,好在三营的主要军官都没有死伤,为日后重建三营留住了基础。

当尚可喜、耿仲明来到金州的别馆,见到了自己以为早就被杀的家眷之后,两个身经百战的汉子居然忍不住嚎啕大哭起来。宋友亮也在一片痛骂建奴,说建奴为了断绝三人回归大明的心,才可以捏造了自己杀进他们家眷的谣言,用心歹毒,赛过蛇蝎。

本来还在犹豫的孔有德见自己的部下也冒死来归顺,一样感动地泪流满面。而孙龙、曹得仙、线国安、马雄等人看到主人全家都安好,心里也是十分高兴。

宋友亮见三大汉奸都顺利回归了,便从怀里掏出奏本,说道:“三位深明大义,冒死回归大明,将来在史书上是值得大书特书的一笔。只是你们三人在建奴为王,回归之后,恐怕是再也当不了王了。”

尚可喜向宋友亮下拜道:“当日我在海上遇军门交恶,军门不计前嫌,已经是宽宏大量了。如今又为尚某上表求情,尚某我感激涕零,无以为报,只求留在军门帐下听用。至于那建奴的伪王,没甚好留恋的。”

宋友亮笑道:“尚将军,你们三位能文能武,只要用心为大明效力,难保他日再得封王爵。”

耿仲明听了这话却有自己的理解,他心中暗道:这宋友亮是藩王之婿,手中又握有重兵,值此乱世,难道有王霸之志?在暗示只要我们一心一意追随他,将来便可再度封王?

【165】崇祯以为的帝王术和孙传庭出潼关

且说宋友亮与洪承畴一起联名上疏,说孔有德、尚可喜、耿仲明三人迷途知返,冒死杀出建奴军营,前来投奔。??八一中??文网 ?? 朝廷应该宽宏大量,给予恩抚,这样以后来投降的人会更多

但是朝中却有不同意见,只要是因为被胜利冲昏头脑的东林党人提出,要把这三个投靠建奴较早,又官爵最高的人押到北京来凌迟处死。为什么?理由很简单,他们当了这么大的官,都是靠攻打大明立功换来了。这样的大汉奸不除,怎么正法典?

崇祯本来耳根子就软,东林党那帮吃饱了没事干的言官象打了鸡血一样兴奋,如雪片般的奏本飞到了崇祯案头。这些言官到最后,直接弹劾起洪承畴和宋友亮来,说他们是向建奴示弱,藏污纳垢,包藏祸心等等。

崇祯此刻也犹豫起来,因为他确实觉得这几年宋友亮越来越自行其是,胆子也越来越大。随着他功劳越立越多,他德王女婿的身份也愈显刺眼。崇祯有时甚至真的会想到宋友亮将来会不会成为朱家的眼中钉

“王承恩~~此事你怎么看?”崇祯问道

“陛下难道忘记了沈志祥的事了吗?”王承恩反问道:“当初沈志祥想接替沈世奎为皮岛总兵,陛下您没答应。结果那沈志祥就投降了建奴。如今孔有德、尚可喜、耿仲明三人以王爵来降,正是陛下天威所致。如果杀之反倒显得小气了。”

“可是~”崇祯说道:“这些奏折怎么办?若是朕事事都答应宋友亮所奏,会不会让他恃宠生娇?”

王承恩说道:“老奴以为,此三人可以收留,但是给予的官职要小一些。如果他们是真心归顺,那么之多认为这是对他们以前所作所为的补过;如果他们有怨言,那就是说明他们三人是为求富贵而不得。在建奴那里,他们已经是王爷了,何必回到大明当个游击?”

“恩~言之有理~!”崇祯说道:“如果他们三人有什么把柄,朕也正好借此机会敲打一下宋友亮,让他知道朕可以捧他上天,也拉他下地。”

王承恩喝彩道:“吾皇圣明~”

且说崇祯以为自己这招帝王权术耍地很漂亮,却不知引来后患无穷。东林党人对这样的处置很不满意,又是联名上疏大加弹劾。内阁甚至扣下公文不出,以示抗议。

这时,锦衣卫指挥使骆养性上报,说经过锦衣卫的打探,孔有德在宋友亮攻陷沈阳之后,就一直受到排挤和打压,这次来归降应该是真心的。

这下可捅了马蜂窝了,东林党人本来就对锦衣卫在阉党镇压东林党时充当打手怀恨在心,于是立刻掉转炮口瞄准了骆养性,并最终导致了周延儒公开提出请求崇祯皇帝废除厂卫。

且说周延儒闲居在的时候,苏州东洞庭山富室有一个死了丈夫的少妇,耐不住寂寞,勾通外人自嫁自。那富家当然不愿意,告到县里,娶亲的害怕,不得已将少妇盛妆送给了周延儒。周“一见宠悦”,当时恰值朝廷表他重为辅,他溺于美色,拖延着不肯进京出仕。张溥就拿了县里的捕单找到周延儒,也不管什么师生之礼,把捕单朝他面前一掷,周延儒不由大怒,张溥不买他的账:“这不过是小事一桩,您用不着这么大的火。如果您现在不肯出山,将来恐怕会有比这更坏的事情。”

这老滑头一听,马上变了脸,对张溥说:“没有您这番话,我看不到这一点。”竟然将学生也恭恭敬敬称您了。于是就带着那个少妇走马上任。这一出似乎是“小事”,怨毒却结得极深,无形中为张溥后来的命运埋下了伏线。周延儒在江南把人家的妇女据为己有,被张溥抓住把柄。因此张溥就“以数事要(胁迫)之”,将话挑明:我动用了人力物力,您如果复出,必须改变以前的作为,这样才可以重新获得大家的信任。机不可失,老政客周延儒一口答应。

周延儒重新当上了辅,朝政也确实有所更新。张溥兴奋异常,与复社同仁研究了改革国事现状的许多主张,到处议论朝政,还把自己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