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章(1 / 1)

我在后宫当社交悍匪 逐逐逐月 2820 汉字|0 英文 字 2个月前

第57章

  秦玉逢对这个回复还算高兴。

  立刻就回信一封。

  说自己向来霸道, 宫里容不下第二个第一美人,让皇帝想个办法让舒婕妤离开自己的视线。

  皇帝怀着激动的心情打开了她的回信。

  有点儿惊讶。

  却又觉得意料之中。

  她确实是不会说小意情话的人,“出个题考你一下”才是她的风格。

  习惯就好。

  介于自己最近的好心情与秦玉逢都或多或少的相关, 他们一家人也在其他人的衬托下显得出尘脱俗,皇帝决定完成秦玉逢这个稍显过分的要求。

  舒婕妤的父亲宣威将军被定为此次的主帅,弟弟又刚被他点为御前侍卫。

  她自己也安分许多,最近都没有跟娴婕妤互相使绊子。

  无论是出于哪方面的考虑,他都不能对她太过分。

  所以他必须给她找一个令她能满意的去处。

  皇帝:“赵海德, 舒婕妤最近有什么动静么?”

  赵海德自从意识到他的变化,就一直致力于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

  当天子表现得谦逊,仁善, 无害时,他身边的人也得是良善淳朴的老实人。

  而当天子展现出锋芒, 强势独断时, 他身边的人也必须是愚忠的鹰犬和锐利的眼睛。

  他听到皇帝的提问, 仅是片刻的思索, 便给出答案:“舒婕妤很喜欢圣上赏的那匹骏马, 每日都去北苑跑马。”

  皇帝有些意外:“这几日下雪也去么?”

  北苑对嫔妃来说很远。

  即使有德昭皇后的恩典, 也很少有嫔妃愿意去。

  就是最为好动的华妃, 也只会在距离不远且有人作陪的情况下过去。

  舒婕妤若是想表现得自己很高兴获得这份赏赐,一旬去个两次便足矣。

  天天去反而显得奇怪。

  赵海德:“从北苑送来的档案来看, 是日日都去的。”

  皇帝若有所思。

  他将林浩找了过来,问:“你姐姐除了骑马还喜欢别的么?”

  “习武, 姐姐的本事是我们家这一辈最好的……”林浩下意识地以骄傲的口吻说道, 又担心某件事暴露, 立刻止住嘴。

  皇帝以为他是担心自家姐姐在他面前的淑女形象破灭。

  他也确实有些惊讶。

  但联想到舒婕妤某些违和的细节,他又觉得此事并非没有破绽。

  舒婕妤确实温顺, 但并不是真正的婉约。

  不然也不会因为一些小事就跟娴婕妤闹得宛如死敌。

  皇帝微微一笑道:“舒婕妤性情温婉体贴,又有将门虎女之能,实在是出色。”

  林浩松了口气,又以遗憾的语气说:“但自从姐姐及笄,父亲就不让她碰骑射刀兵了,说这样会嫁不出去。”

  与之相对的,是对他的着重栽培。

  女儿会送出去联姻,而儿子会继承家业。

  那时,他第一次意识到这件事。

  并在心中对姐姐产生了难以释怀的愧疚。

  皇帝从他的表情中窥见了他的内心:“你觉得这样很遗憾?”

  “当然,姐姐从小就跟我们有着一样的待遇,最后却要因为一句‘嫁不出去’而压抑本性,放弃自己喜欢的东西,去学那些乱七八糟的……”

  林浩说到一半,突然意识到什么,慌忙解释:“当然,我并不是说姐姐嫁人不好,您是天子,当然要配最好的,也最合适的女子。”

  皇帝并没有感到冒犯,相反的,他很欣赏这种藏不住心事,又秉性良善的人。

  相处起来能够轻易地握住主动权。

  “如此,确实很可惜。”皇帝心里有了大概的打算,让林浩回到自己的岗位上。

  他又处理了一会儿奏折,殿外顾池求见。

  史书修撰完成之后,皇帝将顾池设为学宫司正,为祭酒副官。

  学宫祭酒郑雅与顾池同出汉州,前者学识名扬四海,后者能力和心术皆不凡,一同努力,必能将学宫办成他想要的样子。

  至于另外一位司正,则是京中世家之人,以作制衡和监察。

  三人中,真正办事的是顾池。

  所以对方此来必然与学宫有关,皇帝忙让人宣顾池进来。

  顾池却不是带着问题来找他的,而是面带喜色地将一份奏折递给他:“恭贺圣上,学宫已经修缮完成,布置妥当,只待漆味散尽,便可开堂授课。”

  “千秋之功,自此而始了。”

  皇帝又惊又喜:“这么快?”

  学宫可不仅是一间宫殿,而是一片宫殿,选址是距离京城不远的一处行宫。

  那行宫是京城没有重修完之前,高祖暂住过的,规模不小。

  行宫虽然是现成的,但改成能教书和供先生学生居住的地方,亦需要不少时间。

  他以为少说得一年起步。

  顾池:“陛下曾言,教书育人之事,可为千秋功业,凡愿为此添砖加瓦者,皆将被青史铭记。”

  意思就是欢迎大家捐款捐东西,奖励你们青史留名。

  世家阻止不了这件事,自家的孩子也有要去念书的,多多少少都出了点钱和东西。

  不然以皇帝的私房和国库,要建学宫太勉强了。

  皇帝闻言,依然很震惊:“除了你们顾氏捐藏书万卷,还有其他人在此事中出力不少?”

  他虽然想过,这些世家按人头捐钱,一人捐一点,学宫很快就能建起来。

  但也很清楚,那些人不在其中使绊子就不错了,最多捐点面子钱。

  顾池指着皇帝手中厚厚的奏折说:“臣在奏折的末尾添了此次出手相助者的名单,人数众多,臣恐复述有误,请陛下自行查阅。”

  皇帝翻过前面的工作总结,直奔鸣谢名单。

  写在最前头的,很显然是一个化名。

  唐三。

  而这个名字后面的捐赠内容,明明是白纸黑字写的,却仿若泛着金光。

  捐银五十万两,役者口粮(粟米)一千石,建材五十车,借工匠一百二十人。

  除了那一千石粮食,另外三样都不是普通世家能拿出来的。

  这些东西叫皇帝拿,他现在也拿不出来。

  所以他轻易地锁定了人选。

  唐觉可不就是行三。

  皇帝捧着沉甸甸的奏折,问顾池:“这唐三,你可见过?他有说什么吗?”

  顾池:“这事发生在臣入职之前,未曾见过,只听郑祭酒说过。”

  “祭酒赞其风度如高山之云,闲适自然而目光高远,是真正的儒商。昔日蓝禾(公认巨富家族的话事人之一)过汉州,都未曾得到郑公如此之高的赞赏。”

  按照世家的双标准则。

  商人是需要鄙视的,但儒商可为座上宾。

  皇帝听到这话,心里不由想:即使是巨富唐氏,也不会在给小辈发零花钱压岁钱的时候,以“万两”为单位。

  随后又觉得唐觉无妻无子,亲人也就几个,不能按照这种标准来衡量唐觉的财力。

  但从他的表现来看,目前所露出来的这些财,大约只是冰山一角。

  “那位唐老爷被问及为何要以化名捐赠时,有给过一个回答:吾愿之名留青史者,不必以钱财搏名。”

  顾池说完,又发表了自己的感想:“那必然是一位才华出众,志向高远,皎皎如明月的人。”

  皇帝:“是啊。”

  顾池:?

  顾池沉默了一会儿,选择不搭腔。

  皇帝回过神来,说:“这个,预计什么时候能开始授课?”

  “明年桃李开花的时候。招收和筛选学生需要时间,学生准备行李赶往京城亦需要时间,做完这些事情,就差不多了。”

  顾池说话娓娓动听之余,又充满务实的感觉。

  简直贴合皇帝的心意。

  将他说得心潮澎湃,眼前似乎出现了对方所形容的景象。

  三月桃李盛放,心怀抱负的学子从五湖四海赶来京城,于学宫之中潜心学习,一步步成为能治国安民的人才。

  然后以天子门生的名义,踏入朝堂,成为他的助力。

  “好,就这么办。”皇帝目光灼灼地看着顾池,“这件事就交由长文你主理,不要让朕失望。”

  顾池胸有成竹地接下,然后又抛出一个小问题,希望皇帝帮忙解决:“陛下,您曾说学宫要开各科教学,臣与祭酒及其他同僚已经招到了不少先生,但唯有武学一科未曾招到合适的先生。”

  不是所有武艺出众的武者都能当老师的。

  学生都是各家的子弟,不是兵卒,他们需要的不是教头,而是能够沟通和教授理论经验的,具有一定文化修养的先生。

  对方最好再有一点儿世家背景,不要出身太过贫寒,不然很难降服学生。

  而世家里在这方面出色的,如今都被皇帝做了安排。

  皇帝也早知道这件事,所以曾经问壁水愿不愿意以唐氏出身的名头,去学宫当教武师傅。

  壁水选择上战场,不日就要随大军离开了。

  这件事就又被搁置了。

  如今再被提起,似乎已是迫在眉睫。

  顺理成章地,他想起了林浩所说的“姐姐的本事是我们家这一辈最好的”。

  先祖时期,是有后妃为将为谋士的先例的。

  德昭皇后更是曾暂领三军军务,独自领军破城。

  现在的情况虽然与当年大有不同,但教授武艺和那些事情相比,就像是玩儿一样。

  找到合适的借口,要操作起来并不难。

  唯一的问题,就是后妃不宜与外男有过多的接触。

  皇帝:“此事朕已经有了眉目,先行招生,如有想精进武艺者,不拘男女,能通过入学考核便将其录取。”

  到时候让舒婕妤去教女学生好了。

  把这件事安排好,皇帝带着自己的计划去了纤云宫。

  秦玉逢对此反应淡淡,就像这件事的发展跟她没有丝毫关系一样,听说唐觉的捐赠落款写的“唐三”时,却一口茶喷出来。

  这是在玩梗吗?

  还是说舅舅准备搞出什么阴人的大动作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