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冒出头吃饭,我咋就瞎了眼看上你?”傍晚,朱玲玲早早关门,揪着丈夫牛来顺的耳朵数落。 牛来顺“哎哟哎哟”地叫唤,好一会儿才把耳朵解放出来,嘴里嘟嘟囔囔的:“人家卖就卖呗,正好捡个现成,去年就属照着做的那批衣服卖最快。”
说着从?塑料袋里掏出件连衣裙,“托三大爷家小红买的,你瞧瞧。”
朱玲玲转怒为喜:“算你有点眼色!”
她下午看的真切,这种纽扣一路从?脖颈开到下摆的“衬衫裙”最招人待见,红的蓝的至少卖掉了九条,还有人现场预定同款。
等她比划着小葫芦画出大瓢,就改成水晶扣或贝壳扣,价钱至少能翻三番,到时候……
姜冬月并不关心朱玲玲打得?什么主意,逢二逢八照常赶集出摊儿,而且每次都?有一两种新样式,价格也不高。
唐墨看得?满头雾水:“冬月,你在家点灯熬油的费这么大劲,又是画又是裁,还得?跑青银县买布,如果姓牛的偷偷买回去,再耍去年那一套,多吃亏啊。”
“没事儿,我还怕她不买呢。”姜冬月把刚做完的假领子收起来,冲唐墨眨眨眼,“我这叫打鸽子下豆,她买的越多越吃亏,有她后悔的时候。”
不出姜冬月所料,“衣生衣饰”很?快啄着豆子踩进?坑里,打版仿制的衣裳刚卖没几天,自?家就爆发?了激烈的争吵。
“我早说过这样行不通,你们全把老头子的话当?耳旁风!瞧瞧,又来一个退货的!”牛老根佝偻着背,将木尺子打得?啪啪响,“贪小便?宜吃大亏,牛家招牌早晚砸你手里!”
牛来顺垂着脑袋装死?,朱玲玲恨地踹他一脚,高声道:“爹,我们都?是一家人,当?初看中石桥村的裁缝手艺,也是你老人家点了头,咋现在全怪到我头上?端起碗吃肉,放下碗赖账,你哪有做老人的样?”
牛老根捂脸长叹:“人老了不中用啊,儿媳妇都?能指着鼻子骂,我不如现在就把招牌摘了,省得?在平村镇丢人现眼!”
亲爹和媳妇越吵越来越来劲,牛来顺不得?不站出来,哼哼唧唧地道:“吵啥吵,现在要紧想个辙把事儿抹过去呀。挣不到钱就算了,不能亏本。”
话一出口?,他自?己也觉得?没啥指望,重新黑着脸蹲到了地上。
概因现在天气越来越暖和,他们商量之后把宝压给了衬衫裙,但做出来表面看着没问题,穿到身上却各种别扭。
观察来观察去,发?现问题出在扣子上面。数量少了遮不住缝隙,行动间容易走光,多了又不好看,难穿难脱还呆板。
更要命的是,所有扣眼都?得?手工迁边,否则会脱线走形。偏偏牛来顺干活时爱偷懒,已?经先后被三个同村人找上门了。
所谓“迁边”,是裁缝行里的俗话,即在衣服边缘或扣眼处用斜线交织或勾连,针脚必须非常细密。
因为太?费眼力和时间,老裁缝多用错针、延边缝、包缝等方式代替,但效果远不如锁边好。
“她肯定是故意的!”朱玲玲回忆种种细节,差点把后槽牙咬碎,“小女孩身材扁,六个扣子就能打发?,我们钉十六个扣子也不够用。还有那几种假两件,不锁边儿就得?再衬一层布,要么费工夫要么多花钱,怎么也赚不回来。”
“难怪新款衣服她每次只卖一两件,分明故意给我们下套!”
最可恨的是,她还颠颠地掏钱买了!
唉,打一辈子鸟最后叫家雀抓了眼……牛老根越听心里越凉,眉头都?皱成了疙瘩,沉默半晌才开口?:“甭吵吵了,先这么着吧,咱仨在家把衣裳改改,实在不行买锁边机。”
“行行行,你当?家你说了算。”朱玲玲扭过脸翻个白眼,气哼哼进?厨房做饭。
这年月什么机器都?贵,一台好锁边机没有两千块下不来,她过门那会儿逼着牛来顺买,牛老根都?不松口?,这会儿纯粹吹大话敷衍人,呸!
朱玲玲满肚子怨气,偏偏没法对?外?人诉,只能打落牙齿活血吞,天天守着缝纫机返工,连“衣生衣饰”都?闭门歇了两天业。
然而当?她赔本赔笑脸地终于把这批衣服处理掉,准备趁五一劳动节放假,搞个优惠大促销热闹热闹,就发?现满大街随处可见穿假两件和撞色短袖的。
还有衬衫裙、拼接袖、上窄下宽的九分裤……全是姜冬月卖过的新款。
朱玲玲傻了眼,七扭八拐的托关系打听,才知道姜冬月居然把版样卖给了服装厂!
虽然县城的工厂规模小,也没什么版权意识,彼此衣服都?是互相仿,哪个卖得?好就多做哪种,但机器比人工效率高出一大截,价格自?然相对?便?宜。
同款衣服摆出来,哪怕只低三五块钱,也足够有优势了。
难怪最近生意越来越差……朱玲玲捏紧拳头,当?天下午火急火燎地奔到青银县,结果没进?服装厂就被门口?保安大爷拦住。
“短头发?,吊梢眼……你是平村镇牛家媳妇吧?”大爷眯起眼睛,说啥也不让朱玲玲进?去。“我们厂便?宜买了版样,人家裁缝别的要求没提,就要求不给你批货,你换个地儿吧。”
朱玲玲脸都?青了:“服装厂开门做生意,哪有往外?推的道理?”
她坚持不走,守着大门又是说好话又是递烟,到底从?保安大爷嘴里磨出了实话。“按理说悄悄卖给你也没人知道,但你来得?不巧,人裁缝刚送了新版样还在里头,要不你改天来?”
朱玲玲:“???”
合着她以后到服装厂还得?绕着姜冬月走是吧?太?欺负人了!
第82章 包指甲(捉虫)
其实姜冬月最开始没想过卖版样。
一来因为心眼?儿实, 总觉得做出新款衣裳不全是自己功劳,二来她并不打?算干几十年?裁缝,而是计划着先攒点本钱, 以后再批发衣服做生意,没必要跟牛家人死嗑。
但她去青银县服装厂批发布料时,偶然听工人提及买了新机器,还请了南方来的大师傅搞培训,回家路上想着想着,便?琢磨起了借力打?力的办法——
一个人终归势单力薄,今天干翻姓牛的, 明天可能冒出姓马的,防不胜防。与其在琐碎处下功夫埋坑,还不如把版样低价卖掉, 多少?能挣一笔。
最重要的是, 机器效率高?、出货快, 用不了几年?就?能将附近村镇的裁缝全挤兑到失业。就?像曾经的裾碗匠和?木匠一样, 任你手艺再好,也顶不住规模化生产带来的冲击。
想通关节后, 姜冬月索性?将手中?十几个新版样打?包卖给服装厂, 拉关系的同时要了个扣章批条:以后不管买几件衣裳,服装厂都给她按批发价走。
至于?不让“衣生衣饰”进货, 纯粹是姜冬月砍价时随口?开玩笑,连她自己也没想到能让朱玲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