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78 章(1 / 1)

正德五十年 竹下梨 2000 汉字|0 英文 字 1个月前

看电视的时候,见法国和瑞士那些长枪兵、长斧兵们戴着高帽子,穿着艳丽的服装,随着鼓点儿往前进的画面,还感觉很有几分可笑。用了才知道,原来这个方法却是十年很管用。

鼓手都是士兵训练的,调子很简单,就是一二一,一是迈左脚,二是迈右脚,士兵们掌握起来很快。

而且随着鼓点前进的过程,也是一个调整自己步伐的过程,越是往前走,队形反而越不容易乱!

这时候刘吉祥等人总算是缓过劲儿来,看看那些森严整齐,刀枪如林的士兵,再看向连子宁的眼神儿已经很有些不对劲儿了。如此猛烈的远程进攻,如此森严的军纪,如此密集有序的战阵,这武毅军何止是一般的强军?就算是拉出去和就便那些打老了仗的士卒相比,在阵型上也是更胜一筹。

这连子宁到底是什么人?从文,写的那般的好文章,人人赞口不绝的;修武,练得这等精兵,不过是几个月就训练出来一支强军!

难道真是生而知之者?

看着队列整齐的迈步到靶子处,依旧没有散乱,还是那般密集整齐的阵型,知兵事的刘吉祥和戴章浦都知道,这兵,是不用继续阅下去了。

冷兵器时代的战斗,尤其是步兵战斗,靠的就是密集的战阵,看一支军队何不合格,都不需要看别的,只要看它的战阵是否整齐,士兵们在前进的时候是否还能保证战阵的完整和杀伤力就行了。只要是能做到战阵阵型不乱,令行禁止,那就是一等一的军队。

因为只要是阵型不乱,军队的战斗力就在,就能把骑兵的冲击的,敌方战阵的攻击力度减轻到最小。

而冷兵器时代的战斗,士兵们要承受的心理压力也是后世隔着几百米对射的兵器时代士兵所完全无法比拟的,那刺过来的雪亮枪尖,锋利的夺命腰刀,甚至是敌人狰狞的脸,都能把一个新兵蛋子给吓晕!而能够在两军交战的时候还保持镇定的,心理素质也算是合格了。

到了这会儿,阅兵也不需要再进行下去了,单单是现在表露出来的这些,就已经可以证明武毅军的战斗力。

一九零 圣旨 军令 整装待发

(今天第一章送到,求支持)

连子宁本来准备了几个环节,这不过是第一个环节——也就是假设对方也是步兵固守的时候,应该怎么样去进攻。

下面还有面对骑兵的时候应该如何做等环节,现在看来,是用不上了。

戴章浦拍了拍连子宁的肩膀,眼光中有鼓励、有赞许、有欣慰。

自己,终究是没有看错人,这个当初的一介布衣,现在已经成长到了一个令一般人仰望的高度。当初自己的决定,也没有错,这个年轻人,当真是卧龙雏凤一般,只要给他机会,就能一飞冲天!甚至,自己的女儿也没有选错,想想也是,清岚这个鬼灵精,眼界何等之高,又怎么会看错?

练得如此强兵在外,再加上自己在中枢运作,遥相呼应,何愁大事不成?

大丈夫不可一日无权,戴章浦的眼睛,已经看向了更高处的那几座宝座!

刘吉祥好一会儿也终于恢复了正常,不过手还是哆嗦的,跟得了鸡爪疯一般。他拉住了连子宁的手,一脸都是亲热:“连大人呐,有没有想法,去御马监四大卫做个差事啊?哈哈,杂家看见你的兵都眼热。”

连子宁被刘吉祥冰凉的手握着,浑身都起了鸡皮疙瘩,闻言一愣,这该怎么回答?直接回绝的话,未免得罪人吧?

戴章浦适时为他解了围,他笑道:“刘公公,你这可是当着戴某的面挖墙脚喽?”

刘吉祥刚才一时激动,便说出了那番话,这时候才醒起来,眼前这位不但是戴章浦夹袋中的人物,据传更是内定的乘龙快婿,自然不可能投进御马监的。他打了个哈哈,便把这事儿给含混了过去。

连子宁松了口气,他便是再怎么能练兵,也是摸不透人心的,太监都是小心眼儿,若是因为这件事记恨上自己那真就倒霉了。

前来阅兵的官儿老爷们在这台上吹了半天风,挨了半天晒,都是有些蔫蔫儿的,这时候见阅兵的结果已经出来了,戴章浦跟刘吉祥商量了两句,便下令打道回府,今儿个这差事算是办成了。

当天下午,戴章浦便和刘吉祥两人进宫回禀,手里带着兵部官员和御马监的管事太监做出的堪评,言称武毅军兵精将强,训练有素,可堪大用!

正德帝闻言大悦,当即便下令拨给武毅军开拔银子一万两,圣旨一下,即刻启程前往河间府听用。

正德五十年九月二十一,连子宁在武毅军大营又迎接了天使大人,这一次前来传旨的,还是上一次的那个徐富贵徐公公。

实际上皇上的决定早在前一晚戴章浦就遣人来报告了,甚至连兵部的行文、关防都一并送到,这圣旨,不过是一道必须要走的过场而已。

宣完圣旨,很是送了一笔丰厚的银子把徐公公送走,连子宁便下令全军整顿,带上三日的干粮,武器甲胄全部清洁擦拭干净,准备出发。后勤处的王大春也忙碌了起来,忙着整顿马车,挑选车夫,收拾各种物资。

冷兵器时代的战争,出征行军就是一大难题,武毅军又都是步军,只能步行,速度慢不说,而且还容易引起疲累感,对士兵的体力是一个大考验。想想吧,光是衣服武器,加起来就有接近二十斤,而为了应付突发事件,比如说粮车被袭等,连子宁又命令每个人带上三天的干粮,这就更沉了。所以说能用辎重车队拉的东西,尽量都是用车队的好。

虽然是第一次出征,但是由于之前武毅军做过许多次的长途野外行军演练,所以并未慌乱,士兵收拾行囊,养精蓄锐,长官鼓舞士气,一切都是井井有序。武毅军大营就像是一台庞大的战争机器,完全开动了起来。

四面静谧,偶有虫鸟的轻鸣传来,连子宁一个人躺在花厅的藤椅上,静静的思忖。

圣旨上并未规定什么时候出发,但是随同兵部公文一起送过来的,还有一纸寿宁侯张燕昌的军令。

山东白袍义军已成气候,一万数千人的骑兵,而且都是马户出身,说是马背上长大也不为过,这样的一支骑兵,论起马术来,只怕比那些北边儿的鞑子也只差了一筹而已。这已经是一股完全不可小觑的力量,尤其是对以步卒为主的大明卫所兵来说,就更是如此。

白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