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3章
对于食盐关乎瑞国公周家这一点上, 张彦瑾并不打算隐瞒刘俊义。
他停顿了一下, 话锋一转道:“不过俊义兄, 你可知道这官盐背后是谁把控?”
“瑞国公周家?”刘俊义脸上的笑容慢慢消失,神色变得严肃起来。
大魏朝谁人不知瑞国公周家显赫?谁人不知瑞国公为朝廷右仆射, 位及人臣, 妹妹为当朝皇后,一人之下万人之上?
“不仅仅是,而是士族。我听到一些消息, 皇上早就想将盐从世家手里拿回来。瑞国公只是皇上和士族之间的牵连而已。”
“兄弟这是何意?”意识到事情的严重性,刘俊义脑子转得飞快, 他粗黑的眉毛拧在一起,如同一块隆起的疙瘩。
他有些急躁地舔了舔上下嘴唇道:“我听说兄弟在中州平顶山这里挖出了盐床, 这岂不是也和士族的利益犯冲?”
张彦瑾颔首道:“所以我请刘兄来分糕点。”
说着, 他负手于身后,将缘由娓娓道来:“往日里从来没有人能用海水制作出食盐来,故而朝廷也没有这方面的法令禁止老百姓利用海水制盐,故而用海水制盐是合理合法的。”
刘俊义陷入了沉思当中,他摩挲着下巴上的小胡子久久没有说话, 却也没有了刚刚的急躁。
“倘若我们让海边的人都开始用海水制盐, 那么法不责众, 朝廷知道了也没有什么办法啊。”半晌,刘俊义抬头看着张彦瑾道。
张彦瑾淡淡一笑,放下手中的茶杯道:“是这样没错,可是这样一来, 士族和瑞国公周家你可是得罪透了。”
这世道是讲道理的没错,可也不光是讲道理的,尤其在人情社会当中,一旦刘俊义用海水制作出食盐来,那么瑞国公和士族周家的利益根本会彻底被动摇。
到时候恐怕衍生出来的,就不单单是食盐的事情了。
巨大的利益势必伴随着巨大的风险,张彦瑾算是彻底把话给刘俊义点透了,这也是他一直以来的行事标准,把选择权交给别人,从不为难别人。
刘俊义的手握成拳头又松开,松开后没多久又握成拳头,这样重复几次之后,他一拳头砸在案几上,飙了一句粗话:“去他娘的,干!老子远在天边,飘忽在海上,他能把我怎么样?难不成还能不遵守大魏朝法律不成?!”
“好!”张彦瑾抚掌赞许道。他想把利用海水在沿海地区制作食盐的事情交给刘俊义,一来是看中了刘俊义所处的位置优势,二来是看中了刘俊义身上的侠义精神和敢于反抗世俗的精神。
其实刘俊义刚刚的回答也基本上是在张彦瑾的意料之中,毕竟刘俊义的为人他很清楚。
“刘兄也不必太过担心。”张彦瑾盘腿坐在案几边,微微斜靠在凭几上道:“一旦我们用海水制作出食盐来,将食盐贩卖到各地,可以大大增加朝廷的税收,那瑞国公周勤虽然位高权重,可皇上和朝廷总不会和自己所得的税收过不去吧?”
“有道理。”刘俊义捋着胡子点头道,不过他话锋一转道:“不过朝廷也有规定说是不让制作私盐,若是到时候他用这一点压制我们怎么办?”
对于这个问题,张彦瑾早就有所准备,他的手指在案几上划了一下道:“我们为何非要叫食盐呢?难道不能叫其他名字吗?”
“可……”刘俊义有些迟疑,就算是叫其他名字,可那白花花的颗粒谁看不出来是食盐?
“按照我给的方法制作出来的食盐当中会多加一味成分,长期服用,可以治疗大脖子病,既然能够治病,那就和普通的食盐不是一样的东西,我们给它起名叫雪药如何?”张彦瑾解释道。
“张兄还懂药?”刘俊义是一脸惊奇。
所谓内行看门道,外行看热闹。刘俊义根本不懂医学,也不懂药理,此番听刘俊义如此一说,便瞬间联想到了药房当中那一味一味的中药上面去。
张彦瑾微微一笑道:“只是名字而已,叫它雪药,乃是因为它刚好能治疗大脖子病。”
“原来如此,二郎真是高明!”刘俊义靠在凭几上,满脸憧憬之色道:“如此一来,朝廷规定的百姓不得制盐便无法约束我们了。”
他们这也算是钻了朝廷法规的漏洞,不过只要能让朝廷从中得到利润,便没有问题。
在他把修建晒盐池,以及其中的各项工艺一说,刘俊义这个彻头彻尾的门外汉立马就懵了。
他扒拉扒拉桌子上的图纸,眉头紧皱道:“这么难,估计所有的晒盐池子修建好之后,恐怕就要等到明年开春了。”
由于是海水制盐,故而先需要把海水引入盐池当中,经过晒盐,洗盐去除泥沙,才能达到张彦瑾在中州平顶山挖出来的盐床这种效果。
如此一来,工艺中一个流程接着一个流程,便需要更多的盐池。
刘俊义思索片刻后又道:“二郎,你知道的,我也是建造过船只,以及其他东西的人,修建这些什么盐池之类的东西我倒是不怕,只是这其中的工艺和操作,我这个大老粗完全不懂啊。”
“刘兄放心,我会派四五个完全掌握技艺的人跟着你一起过去,你觉得如何?”刘俊义的反应完全在张彦瑾预料之中。
刘俊义喜笑颜开道:“这个好啊,这个好!等到明年开春我把所有的盐池都修建起来,咱们的海边制盐厂就可以开起来了!”
张彦瑾淡淡一笑,他在中州挖出盐床的事情必定让周勤恼怒不已,可他恐怕没有想到,让他想要呕血的事情还在后面等着他呢。
有钱能使鬼推磨,在张彦瑾和刘俊义交代清楚之后,刘俊义没停几天就匆匆赶了回去。他先把修建盐池的事情安排下去之后,便带人去了海上,准备趁着这段时间给张彦瑾寻找天然树胶。
张彦瑾则继续在中州平顶山忙碌制盐的事情。在他不断实验之下,大批量可以正常运行的蒸汽机终于被他生产了出来,并用在了制盐上。
在培养出能熟练使用蒸汽机的工人之后,张彦瑾立马调出了二十来个熟练的工人,把他们派到了张伍二那里和王石王久那里。
既然他们现在生产出了蒸汽机,有了高级的方法,为何不全面广泛地利用起来呢?
修建好的盐池经过这一段时间的晾晒已经可以使用了,张彦瑾便让人把盐从盐床上挖出来,放入盐池当中进行第一次清洗。
在洗掉其中的泥沙之后,他便安排人将已经融入水中的盐引入第二个盐池,进行蒸发,除去其中的氯化镁。
就这样,一个流程接着一个流程的进行,在八月十五号中秋节前夕,张彦瑾终于制作出了碘盐。
他望着盒子中如雪一般的碘盐,脸上浮现出一抹淡淡的笑容,好戏终于要鸣锣敲鼓了。
此番回长安城,一路上已然不是春末初夏来时的绿水红花,而是层林渲染的枫叶和那随风飘摇的银杏金叶,到处充斥着秋季独有的丰收喜悦。
可谓是天高云淡,秋风飒飒。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张彦瑾一路纵马疾驰,和陈溯带着张伍二一行人回到了繁华热闹的长安城。
中秋将近,张彦瑾和陈溯回到长安城之后,便各自分开回府为宫中中秋盛典做准备。
月有阴晴阳缺,人有悲欢离合,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礼记》有言:八月于秋,季始孟终,十五于夜,又月之中。稽之大道,则寒暑匀,取之月数,则蟾魄圆。
中秋八月十五,在古代最初其实是仲秋,这仲秋又在八月之中,渐渐的便有人把八月十五称之为中秋了。
在大魏朝之前,人们虽然也赏月,可八月十五却不是一个节日。是人们在春夏两季种下的植物获得了丰收,秋天充满了收获的喜悦,才开始有人在八月十五赏月。
等到了大魏朝,皇上才正式把中秋节定为一个节日,象征着阖家团圆。
既然是大魏朝定下的传统节日,故而朝廷十分重视。皇上还会在中秋节之际,在宫中举办典礼,邀请群臣共同祝贺。
远道而来的臣子和使者也可以一同参加,还可以趁此机会给皇上进献。
这便是张彦瑾为何要赶在中秋佳节之前,要制作出碘盐的原因。
送礼在特殊节日送,自然能让皇上印象更加深刻,如果碘盐足够好的话,甚至可以在以后皇上过中秋节时,都能想起这一年的中秋节,他进献了碘盐。
不过张彦瑾并不准备把碘盐叫做碘盐来进献,一个商品叫的名字不同,给人的感觉也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