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907 章(1 / 1)

唐朝工科生 鲨鱼禅师 2000 汉字|0 英文 字 1个月前

为三百六十五日又两个时辰三刻。重整农时气历共计二十四,这个消息,你们知道就好,不要说出去。反正往后农官,学的东西又要多了。”

  “新修历法?”

  “可要封禅泰山?”

  “怎么不曾听说这等动静?王太史不是在京中为算学大家排挤吗?”

  笃笃笃笃,张德敲了敲桌子:“听过就算,不要妄加揣测。”

  实际上,老张隐瞒了消息,没有透露给幕僚和佐官们。

  李董为什么这时候会听从马周的建议,给新南市中学来个嘉奖?有些不明真相的群众,还以为这是李董看重李奉诫,想认他做干儿子呢。

  实际上,是皇帝老儿准备给他死鬼兄弟“平反”,恢复李建成的“太子”身份。

  惠而不费的事情,横竖就是多弄点宣纸、笔墨、绢布,万一能把长安锻炼身体的亲爹给膈应死,那就更好了。

  前期准备李董自己没做多少,基本就是他老婆在弄。比如郑观音,比如李婉顺,现在安置工作做得好,不但有公务员编制,逢年过节还有补贴,可以说是很福利了。

  贞观十七年的唐朝,已经将霸权对手和地区小霸清扫一空,为数不多还在挣扎想要咸鱼翻身的,也就只有高句丽残党,以及百济、新罗余孽。当然了,新罗这个事情,李董是假装没有看见的。

  高速发展可以掩盖一切矛盾,李董可能未必理解,但他懂怎么操作。

  现在把最后的一点点“建成余孽”安抚起来,那么危及皇位合法性的最后一点残渣,也就算是清扫一空。

  至于老董事长李渊,由他去吧。死了最好,不死也一把年纪了,还能指望李渊是刘备刘裕不成。

  果不其然,大夏天的李董突然搞了这么一出,中暑倒地的外朝官僚都吓的从地上爬起来表示有点冷。

  李建成被恢复了“太子”身份,李董也不介意外人如何编排他,口水要是能淹死人,还要啥横刀马槊?

  “五姓七望”纸老虎身份没被戳破前,李董可以还很介意口水,现在么,喷,只管喷,喷的朕掉一根汗毛算朕输。

  历时三年之久的历法修订,前后打了十几个补丁,出版了好几套,往里面加了点“天命”佐料,贞观历法最终版,终于以工具书、教材的方式,进入到了体制中。

  在贞观历法之下,民部新增农事院衙门,农官序列,成体系地冒了出来。而且农事院衙门,是内廷外朝双重领导,民部只有对农事院预算进行审计的权力,其余的,放屁不响。

  不明真相的围观群众纷纷表示,莫非“大司农”要重现两千石官威?然而李董压根就没打算让农事院和民部度支衙门只能重叠,农事院的侧重点,不在于“劝课农桑”,也不在于“统计农政”。

  这是一个农业研究和指导性衙门,李董想要成立,也不是一天两天的事情。当时就问对过长孙无忌,想要把贾氏一股脑儿打包过来,只是后来放弃了这个打算。

  到如今,却是大不一样的局面。只说河南,伴随着洛阳对非农人口的疯狂吸收,以及或温和或暴力的“土地兼并”,旧式庄园经济,被新式的庄园经济所替代。不能说全面替代,但像洛阳长安这样的城市,的的确确出现了这种新老交替。

  奇葩的发展状况下,非但没有出现帝国上升期小农经济的蓬勃发展,反而自然而然地挤压了小农经济的生存,乃至洛阳地区,举凡“小农”,皆成“小资”。原先的百几十亩永业田,只能说是小有产者。但在洛阳现行的市场环境下,某些身份特殊的农户,比如羽林军老卒,他们拥有的百几十亩地,便是值钱无比,一下子从小有产者,变成了小有资产者。

  作为统治者,京城是李董的核心利益,那么新式的庄园经济既然成为主力,就不得不用新式的管理方式。

  贞观十六年统计稻米丰产,那么明年就多种麦少种稻,百分之八十的出粉率,通过新式的研磨技术,也足以支撑中原逐渐变换的食用习惯。

  而其中,除了作为统治者必须承担的固有粮食稳定责任外,有利可图,同样是李董要进一步细化管理农事的原因。

  当面粉紧俏时,以李董手头的田亩数量,哪怕只是薄利,一斤面粉抬高一文钱,多出来的,又何止是一文钱。

  

第六十六章 丰厚回报

  农事院置院监一人,院丞二人,其余各司员外郎、郎等官员二十余人。还有一个“农业选人”的名册,主要是农事院左丞贾飞贾君鹏不认可外界所谓的“农家复兴”口号。这么多年下来,贾飞大部分时候,都是深入一线研究,在农林水产方面,有着丰富的经验和技术积累。

  对贾飞来说,这世上只有“农业”,所有的学术研究还是吹牛逼骗人,都要在“农业”之下。

  “农业选人”,首先是要认可“农业”这个“大业”“事业”的理念,其次,自然是需要具备做官资格的“选人”身份。混到农事院的“选人”,由两部分组成,一种是眼光独到的投机者,另一种,破罐子破摔的废物。

  前者看的是“长线”,后者是逮着个蛤蟆攥出泡尿,到哪儿是哪儿吧。

  之所以要造册“农业选人”,贾飞不是没有考量的,皇帝打算在“皇家农庄”指导业务,但全国只要是富裕之地,鲜有没有“皇庄”的。就算明面上没有,换个皮的事情,看破不说破。

  那么,这就需要用到大量的农业技术人员定点工作。只是什么时候哪里用到人,贾飞也吃不准,所以就预先攒个“干部储备”,等到哪里有了位置,直接点个人,外派出去就是。

  李董从某条土狗那里,挖来贾飞的成本是相当高昂的。

  要知道,贾飞并没有“货卖帝王家”的个人意愿,否则,早在几年前,就屁颠屁颠跑去长安做官。在当年,给皇帝种地,能有七品以上实权官僚请贾飞吃饭算他面子大。

  再一个,皇帝手下干活,婆婆太多,贾飞的求知欲非常旺盛,他不可能跑到“文化沙漠”去混吃等死,他还年轻。即便是要混个官帽子光宗耀祖,在张德这里,他同样可以混来官帽子,至多就是没有“京官”的含金量那么高。

  安北都护府、定襄都督府、幽州都督府只要他想,随便混个县令都是嘴皮子碰一下的事情。

  这一回贾飞能够跑去农事院,首先是咨询过老张,当然也不是当下咨询,早在几年前,老张就和贾飞讨论过,在什么情况下,可以跑去李董那里打工,现在就是一个合适的情况,所以贾飞过去了。

  其次,李董开出的价码,除了农事院虽然名义上有院监,但却暂时不设,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