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807 章(1 / 1)

唐朝工科生 鲨鱼禅师 2000 汉字|0 英文 字 1个月前

头,江淮的狗都知道,出海的船只要能平稳回家,必须一夜暴富啊。

  那么本着抢一票就回老家娶媳妇的老铁们,他们做出临时性犯罪这种行为,简直太正常不过。

  别说他们,换成老张自己。在这贞观十五年的行情中,他要是现在穿越过来,铁定弄几根铁喷子,带二十斤火药,弄上一票大的。

  历朝历代,就没听说水军能彻底把水上盗匪清剿干净的。草原上的蛮子,你可以骑着马冲过去砍他娘的。可芦苇荡里塞只牲口,特么烧完了芦苇荡,兴许那牲口早就一个猛子扎水力,浪出去几十丈……

  要不是为了打仗,朝廷真没什么意愿维持水上力量。攻打高句丽用过的水军,完事儿之后又成了厕纸,扔在登莱那里晒咸鱼。

  至于后来要成立的“新四军”,因为投入实在是大,训练实在是麻烦,于是就不了了之。一帮水上大兵,竟然主要工作是给人摆渡,这特么上哪儿说理去?

  正所谓一饮一啄总归是有那么点内在联系,老张估摸着李董这一波是既要让河南山东人听话,又要让淮南江南人吃瘪。

  反正被抢的船,不敢说百分之百都是江淮人士,可五六七八成总归是有的吧。

  于是老张琢磨了一下,就跟老阴货说了一个要求,武汉录事司财政良好,可以养点民团来保护还在“襁褓”中的武汉造船工业嘛。

  长孙无忌一看,心想这里头肯定有事儿,但又觉得江南土狗说的很对,于是作为一个总督,“中书令长孙老大人”在一票武汉录事司的能干下属企盼下,给了个民团指标,比照徐州张松海。

  “观察,若依徐州民团旧例,咱们在江夏可募五百壮丁啊。”

  录事司的同僚,有些担忧,“民团终究不是府兵,若是有事,岂能用命?观察,若是如此,只怕船只到了江口,就要被抢啊。”

  “怕什么?!多招点不就行了?”

  “这……观察,若是超额,被朝廷追究起来,乃是祸事啊。”

  “愚昧,难道你就不会想想办法?一个位子三个班,不就解决问题了?便是朝廷来人明察暗访,跑去校场查验,数人头也只有五百个,还能变成五百零一个?”

  老张根本不担心这个事情,民团只要不破万,长安那边鬼才担心。

  当然了,他拿三班倒这种事情跟录事司的人鬼扯,信不信是次要的,重要的是要给武汉录事司的牲口们一个概念:这事儿就算要背锅,也轮不上他们啊。

  

第五十七章 需求导向

  “啊!”  一声惊呼,张德猛地坐了起来,“妈的,是梦啊。”  擦了一下额头上的汗,做了一个奇葩的梦,还真是有点“垂死病中惊坐起”的感觉。感觉有点口渴,张德从榻上爬了起来,没有吵醒早已熟睡的萧妍和萧姝,拿起桌子上的水壶,倒了一杯清水,喝了之后,这才赤脚坐在凳子上,一脸的怅然。  一个梦,一个“王下七武海”自带《他是一个海盗》的梦,绝对是诡异到极点的梦。  “他妈的……”  骂了一声,老张这才穿上棉拖鞋,到了隔壁书房中。夜里守夜的婢女见是主人,连忙闭口行礼,又给点了几支鲸蜡,空气中很快弥散着好闻的气味。  不管怎么说,魏徵和长孙无忌这一次,既是对抗又是联手,在给江淮行省带来非正常“市舶司”的同时,也带来了相当大的麻烦。  直接向中央要出口港或者市舶大使,李世民未必会给魏徵。但是,通过这种方式,魏徵虽然没有官方认可的港口作为对外贸易的门户,终究还是能够达成和苏州、登莱、津口一起竞争的条件。  对皇帝、河南山东次级世家、长孙无忌、魏徵、南运河商帮等多方来说,都是一个不错的解决方法。  皇帝既平息了洛阳“因言获罪”导致的“汹汹民意”,又通过扶持河南山东人士,达到了对中原腹地掺沙子的目的,不但进一步削弱侵蚀五姓七望在核心地区的势力,更是在将会以一个仲裁者的身份,出现在这“新老交替”的斗争中。  长孙无忌保住了中书令的官位,魏徵获得了对江淮行省开发的大机遇,靠着长江还有运河吃饭的大小商帮商团,则是找到了“避税”的好路子。  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  巨大帝国最大的一条鱼,自然是李董。李董吃河南人山东人,新式的河南人山东人为了活命,就去吃江淮人江南人,而江淮人江南人,为了维持生态,当然是在海上去吃原本就在被吃的高句丽人、新罗人、扶桑六十六国人、琉球人、高达国人、骠国人……  中间或许会发生许多小鱼联合起来咬大鱼的事情,但世道艰难,若非到绝境,谁又能绝地反击呢?  坐在皇帝的位子上,天然地本能地会给这样那样的“山头”掺沙子。张德是知道的,所以他一直预备着这一天的到来。  只是没想到来得这么快,就在这贞观十五年的秋天。  外头泛白的天光,预示着新的一天就要开始。在书房中就这么坐着,张德歪着脑袋,靠着椅子,些微地琢磨着那些不得已而为之的事情。  “呵……”  长长地哈了口气,伸了个懒腰,披上了一件棉毛长衫,随意系了一条锦带,老张到外头忽地看到白洁正带着张沔在那里数着黑白棋子,顿时精神为之一振。  早上的江夏城,和关内道陇右道等等封闭的地方不同,城门开的很早,宵禁也不再那么严格。这里有着略显丰富的夜生活,自然也有相当丰满的早市。  茶肆铺面已经有了自己的风格,炒制的粗茶,用巨大的铜壶冲泡,一排排的茶碗排开,很是霸气地一路倒过去,伙计滴水不漏的表演,能引来老少食客的大声喝彩。街边本钱稍微丰厚的街坊,自己请石匠凿开院墙,临街支了帐篷摊位,一锅热油,不管是荤油素油,油条起锅,就不怕卖不出去。  当年只能做麦饭艰难吃下的贫贱粮食,如今精磨出来,雪白雪白的,看上一眼,便有食欲。做成各式各样的面点,又更是让人们热爱起吃喝来。  当、当、当……  “莫要过线哈!”  早晨起来巡查街坊摊位的白役,操着武汉腔,用半像不像的调调,模仿着学堂里教授的“洛下音”。  见差役到了,临街摆摊的立刻将桌椅板凳收拢,都拢到了一条规定的线内。  等到差役走远了,一边骂着一边把桌椅板凳重新铺开来,恨不得占道半壁,让车马都要飞过去也似。  “油条,豆浆。豆浆加盐。”  “鬼扯莫,豆花加盐也就算喽,豆浆也加盐,你会不会吃东西?!”  “关你卵事,老子就喜欢吃咸豆浆,你咬我卵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