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紧的,可以找人谈。你能多赚多少抽头,看你本事。”
船主顿时大喜,居然行了个大礼:“操之公您公侯万代――”
等老张走了之后,一群人围着船主:“陈五郎,小张公给了甚么价钱,让你这夯货连脸都不要了?”
这船主便是陈五郎,眼睛放着光,冲周围几个东主船主还有掌舵老大压低了声音道:“大买卖!”
“多大?!”
有人来了精神。
“张公根脚,北人不知,我等南人,难道还不晓得么?江阴头等的富户,会稽钱家斗富还输了个颜面无光。陈五郎真是捡了好便宜,竟是让他攀附上了。”
“哎哎哎,莫要说这等怪话。五郎到底也是萧公家里人,前头张公问萧公收买船工,自是有交情在的。这等便宜,哪里会给旁人去赚。”
有个老道汉子说罢,黝黑的额头布满抬头纹,眼睛盯着陈五郎:“董哥儿,说说吧,甚么买卖。”
陈董抖了抖宽敞的褂子,眼神扫了一圈,沉声道:“五贯一个壮劳力。”
“嘶……”
突厥奴契丹奴能卖到二十贯,这价钱放长安都不便宜。但百济新罗如今受了灾,跑海的人知道的一清二楚,本来就有人买了不少新罗婢拿到楚州扬州卖,也算是大赚一笔。
可这男人嘛,若是关中河南,倒也是有赚的,五贯满打满算,转手二十贯,那就是净赚十五贯。
然而没用,卖不了啊。
河北之前因为圈地,人都挤在河南道河北道的交接之地。江南虽大,可能种地的地方还没开出来,这些壮劳力拿过去养着当宠物不成?再说耕地,江南水牛的保有量,足够节省劳力。
至于种桑养蚕,前一个百济新罗人不会,后一个乃是精贵事体,怎么可能放心让蛮子去做?
关内道倒是确认,可关内道光突厥奴就够用了。李思摩当年一口气弄了五六万奴隶,全特么集中在关内道。然后吐谷浑丢了东土,党项人又被冲了一回,廉价劳力真是不缺的。
所以,虽然百济新罗受了灾,可也就小娘能卖个好价钱,男丁完全没用。
若是卖给契丹人,倒也是可以的,可契丹人愿意,张公谨还不愿意呢。
因而这事儿,也就是几个船主自己在意淫,他们背后的金主们,也是对这等事体不甚上心。
如今张德突然来个重磅炸弹,当真是让人幸福无比。
“五郎这运道!”
“五郎,俺们可就指着你指点啦!”
“江阴人的船能看星象,海图比俺们登州的准,还有个圆尺子,能在海图上画。俺们到时候,就跟着江阴人的船走就是了。”
“屯罗王子高湛后天就在登州外海停船候着,咱们紧着点,播种之前,多买一些劳力。依着俺的念想,这等买卖,只怕三五年不会再有了。”
“五郎,这回就等你啦。”
陈董一脸傲然,抖擞精神,抱拳环视道:“承蒙操之公关照,兄弟们抬爱,某自是尽力而为。咱们都是海上讨生活,所谓风里来水里去,求的就是个三代温饱。这一趟,咱们富贵平安!”
“富贵平安!”
“五郎说得好!”
船主们兴奋之余,赶紧联络自家兄弟连襟,这光景别的不比,就比谁船多。船多就多赚,船少就少赚。
的日子还没定,可从登州一路南下到苏州,也不知道多少船主掌舵听了这个消息,一窝蜂地北上。
ps: 求点推荐票吧。
第八十三章 深藏功与名
正旦大朝会,复出的杜天王上奏:“破劼利时,建武遣使奉贺,更上封域图。然则陛下诏命广州督府司马毁京观敛遗骸,建武竟是征发民夫修建城池邬堡,俨然提防,乃是心怀不轨。”
身材并不高大的杜如晦,声音也并不洪亮,可是一番话说出来后,却是让安北大都护尉迟恭眼睛放光,顿时来了精神。
都是天王,谁还不知道谁的根脚。
老魔头很清楚老杜做了甚么勾当,入冬以来光煤炉进项,就让杜家上下整天乐的眉飞色舞。更别说还有一票精装煤球专卖,还有一些玻璃制品的生意,东市里头三个彩陶琉璃行,都是杜家的管事在那里坐班。
高句丽国主高建武修建城池那是肯定的,长孙师跑去辽东毁京观,真以为只是睦邻友好关系 只是国策和私利正好撞上了,那也总不能指着鼻子说这是以权谋私吧。
再说了,尉迟恭完全明白为什么杜如晦敢直接在正旦大朝会上放炮,比魏征还要胆大。
辽东那事儿,涉及到皇帝的合法性进一步巩固。杨广做不到的,他做成了,那么大唐的皇帝就是比大隋牛逼。杨广死了一堆的人没弄回来,现在大唐的皇帝弄回来还入土为安,圣君在朝不服来辩。
然而杜如晦现在的身份,比较微妙,他没有实职,但却有参知政事的权力,硬要论的话,算是副相。当然比副相又少了很多责任,比如说老杜现在就能不打高句丽不是大唐人。
现在老杜就是五星智库首脑外加高级国策顾问是林立,但光在辽东,就有六七个城池。又依靠海岸山势,修建了长城。
高句丽就算只有两万人在边境,唐军作为进攻方,起码要五万大军才有得玩。这还不算后勤,算上后勤的话,以打吐谷浑步卒的消耗来看,民夫二十五万以上是必须的。马骡牛驴这等牲口,只怕要把河南河北都扫一遍。
这笔账稍微算一算,就觉得不科学。再说了,打赢了还好说,天可汗陛下合法性再度加强,大唐的东北地区边境安全得到控制,国防压力骤减,河北的生产可以得到全面恢复。
然而这些都是意淫,而且都是建立在打赢这个大前提下的意淫。
可是,虽然这是意淫,但却是大唐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意见,谁要是反驳,谁就不配做大唐人 杜天王玩的溜啊,连一向喜欢较真的大唐第一喷子老魏,想了想,还是忍住了。
议题落实,是中书省的事情,所以最急的就是中书令温彦博。可他又不能反驳,不仅仅是因为反驳的话会被人攻讦,到时候民间口碑不好看。而是因为一个小小的历史遗留问题,让他没办法开口。
武德三年的时候,当时温彦博还在养声望,不过已经是中书侍郎,江湖地位还是非常不错的。
然后高建武过来装逼,老董事长李渊当时就琢磨,既然现在高句丽有实力又不想发生冲突,不认怂也没关系嘛。
结果当时裴矩带着温彦博,就跟老董事长说,高句丽不认怂称臣,这还得了大中华地区就只有一个声音:我们的声音 然后裴矩还提醒李渊,以前高句丽那旮旯,是大汉帝国有限公司的分区部门,必须得自古以来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