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873 章(1 / 1)

唐朝工科生 鲨鱼禅师 2000 汉字|0 英文 字 1个月前

偷偷干得么?

  他们原本是不会有这样想法的,即便有,也大概是不会说的。

  然而贞观二十六年的雄州市井之间,似乎多了不少茶楼酒肆。此间兴起的热闹,固然还是有胡姬的吹拉弹唱,还是有说书匠们的嬉笑怒骂,但肚子里有几滴墨水的穷酸措大们,他们念叨报纸内容的时候,说到精妙之处,这些个茶馆酒肆中凑热闹的,也会拍桌子叫一声好。

  也不知道是皇帝疯了还是做臣子的疯了,总之,贞观二十六年的一场大朝会之后,苦哈哈穷开心的市井之徒们,仿佛嗓门是要大了不少。

  

第七章 种树

  哒哒哒哒、哒哒哒哒……

  出洛阳的弛道上,红黑双色的马车相当豪华,不过更豪华的,却是出洛阳的这一段弛道。

  为了满足皇帝出行的要求,这一段弛道是按照“天子驾六”的标准来修的,路面宽度要比别的弛道宽得多。

  “这就是顺丰号新出的马车?”

  “回陛下,正是。”

  康德将拂尘抱在怀中,好一会儿,才对闭目养神的皇帝说道,“听说连车轮都是精钢所制,将作监想要模仿也是不得要领。此种钢轮,须汉阳钢铁厂专门处理。”

  “如履平地……倒是比以往更加舒适。”

  “说是改进了‘避震’,奴婢看过了,都是弹簧也似的无视。”

  说着,康德又对皇帝道,“载重也是厉害,车内车外,可以站披甲锐士二十余人,算上御手、侍者,二十三四人总是能吃住的。”

  “吃住……你这老货说话,倒是越发像武汉佬……”

  “是,奴婢让陛下见笑了。”

  康德也是有点尴尬,跟张德打交道多了,他偶尔还会蹦两句方言出来,倒也不是他一定要这样,而是接触得久了,口癖被带歪,也是没办法的事情。

  “京东运来的物料,就在前边了吧?”

  “是苏扬两地的船队,苏州今年会有两三百纲的运量,由江东总督府全权负责。”

  “辅机是个妙人。”

  想起长孙无忌,李世民忽然笑出了声,“朕的《威凤赋》,摆在案头……整整二十年啊。”

  二十年来,长孙无忌几次要执掌大权都没有成功,虽然在政坛中的地位是不断攀升的,偏偏受限于“长孙”二字,在权柄上,根本无法和房玄龄相比。

  甚至连去世的杜如晦,他也大大地不如。

  县官不如现管,更何况还是比较特殊的外戚大佬。

  “咦?那是甚么?”

  忽地,从车窗中,李世民看到了很多树苗,正由一队队的苦力民夫在那里从舟船上运下来。

  “是东宫的船队。”

  康德用望远镜看了看,然后双手将望远镜奉上,让李世民自己亲眼看看。

  “唔……”

  从镜筒中看去,就见大量的树苗正被栽在已经挖好的坑洞中。规划好的一片林地,紧贴着铁道东进的一处河湾山口。

  “承乾来了信?”

  “都留在了案头。”

  “月底一起看吧。”

  如今李承乾写来的信,都是家书,正式的公文,都是发往弘文阁。除了皇帝印玺之外,还有皇后宝玺的加盖,弘文阁的批复才有正式的效力。

  虽说外朝很多人觉得这样的办事效率有点低,应该直接把印玺放在弘文阁,也省得那么麻烦。

  后来这些外朝的人,就去了天竺都护府上班,连一点商量的余地都没有。

  高兴的人很多,其中就有程处弼。

  恋栈不去是个永恒的难题,权柄拿起不易,放下更不易。

  即便是“千古一帝”,贞观大帝也并非全然潇洒地过着退休生活。不过和历朝历代的帝王相比,他已经做到了帝王性情上的极致。

  再如何挑剔的文武大臣,这时候也要称赞一句皇帝“拿得起,放得下”,最后掌控的那一点,不过是为了退休生活更加安逸罢了。

  排场虽然很大,但和“礼仪”相比,还是谈不上什么帝王仪仗的,仅仅是人数还算可观。

  天子的座驾在外面溜了一圈之后,李世民就让人把并排的“驾六”,改成了双排的前三后三“驾六”,气势小了一些,但更方便。

  退休后的生活,似乎就是这么的随性。

  只是,伺候李世民多年的康德,终于有了点老前辈史大忠的成色,他隐隐猜测,皇帝可能是打算“东巡”了。

  “东巡”,总带着点神秘感,始皇帝就驾崩在“东巡”上。

  不过皇帝丝毫不在意这一切的样子,最近的心情相当不错,连带着看报纸时候,也不会因为“诽谤之言”发脾气,反而跟宫中奴婢们讲解着笔者为何会有这样的“惊人之语”,其背后的目的是什么,进行了一番推演。

  对宫中的阉人们而言,而是前所未有的体会。

  “陛下,可要看些文字?”

  “有报纸……算了,承乾的信呢?”

  “都在案头。”

  “唔……那就看看吧。”

  坐在了椅子上,天鹅绒的软垫很是舒服,一杯茶早就泡好放在旁边。李世民拿起老花镜戴上,慢条斯理地拆着信封。信封很别致,是东海宣政院专门制作一种制式信封,信封上印有东海宣政院的衙门正脸。

  如今东海上的文字通传,也逐渐正规化,而东海宣政院掌握的“邮递”渠道,自然而然就成为了民间个人和小户、小行会的首选。

  不是因为东海宣政院这里花费少,而是因为正规、安全。

  从“扶桑地”到中国,文字通传的总量,塞满一个船舱还是不成问题的。除此之外,还有大量的货物、现金、特产等等物件的“邮递”需求。

  比如在眷村,就有大量的倭女需要跟中国的“露水丈夫”进行交流,并非一定是因为感情,但总归会有感情。

  文字的份量,一个银元承载不起。

  漂洋过海之后,一个银元,养活了一个水手、苦力、码头工、车夫、帮闲、白役……不知道还有多少个围绕着“邮递”系统讨生活的普通人。

  这些人统和起来,就叫百姓。

  帝国拥有的通传系统有好几套,东海宣政院的这条“海外线”,只是所有系统中的一个,不过它并非石头缝里蹦出来的,没有华润号、顺丰号、石城钢铁厂、北地各督府、全国各军州驿站等等新老体系的经验,东海宣政院很难如此迅速地从中找到赢利点。

  杜构生生地从一块“不毛之地”中,开辟了一个全新的官僚群体来。

  对这一切,李世民很满意,所有的一切,都是在为帝国的庞大而努力着。帝国是如此的庞大,所以精英们,都努力地让它运转起来“更小”。

  小一点,自然就容易掌控一点。

  “原来是瀛洲之‘落霞’,唔……不错。”

  之前在马车中看到的树苗,李世民还觉得奇怪东宫搞什么东西回来,现在看到李承乾的家书之后,才知道这是一种名叫“落霞”的樱花。它的花期到来之后,整朵花就像是晚霞那样绚烂,远远看去,绯红似火,近看之后,又不觉得妖艳。

  “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