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864 章(1 / 1)

唐朝工科生 鲨鱼禅师 2000 汉字|0 英文 字 1个月前

到此为止。

  当荆襄集团被薛仁贵这个湖北省警察厅少监一路碾压之后,局势瞬间明朗过来。

  原本过南洋至穰县的路,级别未必有多高,但现在,为了接通襄阳,原本酝酿的正式流程,在二月份提前把很多事情做完。

  交通部真正意义上的亮相,就是在二月初二。

  杜楚客以交通大臣的身份,参加了这一天的一系列国朝大型集会。

  弘文阁会议上,也是正式以学士的身份,成为帝国的新“巨头”。

  而促成这一切,明面上的一线爪牙,依然是薛仁贵。

  从襄阳四散出去的警察,有不少直接前往穰县,看到的人极多,自然而然也会让人联想。

  于是乎,原本湖北省内部消化的“铁道债券”,再度被拔高到了帝国全局的层面。

  “汉安线”已经不能够满足京中新贵们的胃口,而李皇帝长孙皇后也颇有点时不待我的意思,在原先早就有过论证的基础上,大胆地规划了“三纵一横”铁道线路。

  其中“三纵”就是以“汉安线”为基础,然后东西各以襄州、濠州为转运中心,设置“铁道转运使”,主持修建未来北上的铁道线路。

  濠州北上线路是为了联通徐州、兖州,最终接入济水,等于就是南运河以北广大地区的重要运输路线。

  襄州则是北上通过邓州,最终按照原有的规划路线,进入京畿。其终点和“汉安线”是一致的,只不过让荆襄更加直接地和中国接触交流。

  这“三纵”,因为地理地貌的缘故,对于钢材消耗量不大,工程难度也要相对简单,沿途的城市人口、原物料资源、农副产品、手工业品又极其丰富,对朝廷而言,有百利而无一害。

  甚至还能通过“三纵”线路,在资源分配上进行中央调控,这种需求,对于弘文阁诸位相公来说,本就是实现政治抱负的本能。

  而“一横”,则是把原有的“京洛线”进一步拓展,自洛阳出发,进一步向东,过郑州、汴州、曹州、宋州最终也接入徐州。

  长期看来,对南运河的利用率,可能会大大降低,但短期内的影响微乎其微。因为想要达成“三纵一横”,其工程规模之大超乎想象。仅仅一个“汉安线”,就已经是千难万难,总投资量对武汉而言,都是贵得惊人,而且什么时候回本,都是遥遥无期的事情。

  按照“汉安线”的成本来计算,“三纵一横”不管哪一条路线,都是千万贯级规模的投资。

  这种长期的大规模投资,已经不是普通土豪能够参与的游戏。

  没有中央朝廷和地方政府的支持,普通豪强面对这种规模的投资,连伸手的勇气都没有。

  只是,但凡看了两年报纸的贞观新贵,对“铁道”这个新事物,并没有陌生感。

  “汉安线”东宫之前,《洛阳日报》就已经吹风了一年多,各种“蒸汽机”模型和应用安利,也早就为人所知。

  最出名的,便是“永兴象机”,哪怕是现在,从武汉学到一点技术的地方巨头,只要是涉及到采煤业和煤炭加工业的,复制一台“永兴象机”,甚至连2.0版本都不是,造出来也不会亏本。

  精英基层对新技术的应用,基本都做到了心中有数。

  所以,当弘文阁对外公布“三纵一横”铁道线路的时候,薛仁贵的名字只是在报纸上一闪而过,逆旅、客舍的小报、杂志上混了个脸熟,但这不妨碍他第三次“威震华夏”。

  即便版面很少,但鼓吹薛仁贵是湖北省两条铁道线路的“守护神”,却三天两头没有停歇的意思。

  整个官场和民间的气氛,逐渐把薛仁贵的形象在推高。

  不管是在湖北还是在京城,薛仁贵绝对算得上是“政坛明星”。

  有识之士以及两朝老臣们都敏锐地把握了一种变化,那就是,以往“养望”的方式,可能将会在贞观二十六年之后,彻底失效。

  市场,或者说贞观朝君臣百姓这些一个个活生生的人,他们每掏出一个开元通宝在投资一项事物的时候,要看到它的全貌,要看到它的真实。而真实,需要曝光需要描述需要活灵活现。

  旧有的“酒香不怕巷子深”,在这一刻,彻底没了意义。

  或许经过很漫长的一段浮躁期之后,人们又会返璞归真,但是现在,“逐利”这种天性,使得人们更相信薛大鼎、王中的、薛仁贵等等长期为人所知的“能吏”。

  那些个孤高的“深藏功与名”之辈,不管他们是不是真有才能,为了稳妥地实现自身财富的大规模增值,人们也会选择放在一旁。

  只有等到他们把自己的业绩拿出来,在阳光下曝晒,才会受到人们的追捧。

  有鉴于此,那些个看到其中内在变化的顶级精英,面对薛仁贵的第三次“威震华夏”,其震惊的缘由,和旁人是大大不同的。

  甚至见惯了大风大浪,一向都是淡然处之的唐俭,在张德那里吃酒的时候,也是一脸震撼地叹道:“贞观吏治之变化,始于今日啊。”

  “怎么?茂约公以为不妥?”

  老张笑呵呵地给唐俭倒了一杯酒,二月里的黄酒,温热暖胃,对老者很是友好。

  嘬了一口,唐俭点点头又摇摇头:“妥或不妥,说实话,老夫着实不知。操之啊,老夫一生不落人后,自认当世之英雄,便是去年,老夫也不以为差了薛仁贵这等小辈几何。”

  “如今再看……”

  顿了顿,唐俭把黄酒一饮而尽,一声长叹,“垂垂老矣。”

  

第九十九章 微变

  汉阳,从京城来的天使有好几拨,带来的朝廷公文各有不同。

  一向都是管着报纸杂志的崔珏,这一回也忙得不可开交。因为有一道公文,就是正式把汉阳、汊川、江夏、武昌、永兴等县合并,组成武汉府,效仿京兆、河南等都城之所。

  只不过品级上,要低一级。

  “武汉”两个字,从此不再是人们嘴里的口口声传,而是正式的政治、地理名词。

  对小老百姓来说,没什么感觉,但对政府部门而言,仅仅是改个名,就是头大到了极点。

  “还好早有准备,否则要是秋收时来这一遭,怕不是人都要累死。”

  崔娘子在那里抱怨着,虽说有助手帮忙,可本部门的凭证、通告以及一应对外文书,都要重新制版。

  这个事情,是她要负责的。

  每天在外面排队等着领取新的部门文档的官吏,没有一千也有五百。

  看上去永远忙不完的样子。

  “如此业务也能把持下来,娘子当真是能吏。”

  “梅姬,隆庆宫中,难道就要轻松不成?”

  略作休息的时候,办公室里一群女郎在那里凑着喝茶,中午要休息一到两个小时,这也算是正式的规定。

  “长安和武汉,自然是大不相同。”

  梅姬想了想,又道,“隆庆宫用人,并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