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790 章(1 / 1)

唐朝工科生 鲨鱼禅师 2000 汉字|0 英文 字 4个月前

好东西可以吃哩!”

  “是甚么?”

  “啧,老伯那里甚么没有?”

  撇撇嘴的张大象逗趣着薛仁贵的儿子,一旁薛仁贵也是无语,拍了一下儿子的脑袋,“不要吃太多。”

  “噢。”

  “你这几年就是没意思,真没意思。”

  张大象摇摇头,“太子的儿子老夫不也随便喂?你看太子说甚么了?”

  “……”

  随便喂?

  喂猪么?喂牛么?还是喂狗?

  “莫要闹了,操之甚么时候到京城?”

  “这老夫哪里晓得?要不明日去大人那里问问,他老人家消息灵通。”

  正说着,张大象又是两个蟹黄月饼下肚,然后拿起手边炉子上的茶壶,倒了一杯茶,“秦世叔那里呢,这阵子比较忙,等过两天,老夫再带你去串门。”

  “我也是没想到翼国公会提拔……”

  “你想多了。”

  张大象那张胖脸,一旦把眼睛眯起来,根本看不清五官。

  只听他悠哉悠哉说道:“秦世叔哪里能想到你?你算老几?是操之举荐的你。”

  顿了顿,张大象一脸古怪:“话又说回来,你连这个都猜不到?京城富贵人家,但凡是一条狗,都知道你薛仁贵是张德的人,跟秦叔宝有一个开元通宝的干系?”

  “……”

  薛礼憋了一口气,一言不发,默默地把手中的蟹黄月饼塞到嘴里……还真他娘的好吃啊。

  大概是喝茶不够给力,张大象还搞了点黄酒,小酌一杯之后,才美滋滋地摸着薛礼儿子的脑袋:“下个月,李象要配选侍读,要不要让大哥过去?”

  “嗯?”

  李象是长子,虽说不是嫡长子,但作为李承乾的长子,一切皆有可能。

  “薛讷才三岁,不必如此吧。”

  “那就算了。”

  “……”

  嘴角一抽,薛仁贵表情一阵红一阵白,内心简直是纠结。

  张大象最见不得别人在他面前装逼,少年时代厮混秦楼楚馆,哪怕是砸钱听个高亢浪叫,那他张某人也得是砸得最有气势的。

  欢场中的霸道总裁,他张大象简直就是当代裴寂,牛气的很。

  横了一眼故作矫情的薛仁贵,张大象这才道:“李象是去武汉读书的,懂?”

  “去武汉?”

  “喝酒,过几天还要热闹,操之入京之后,至少跟东宫那边要热闹一阵子,忙完了之后,再把这侍读的事情定下来。”

  “有劳……”

  “闭嘴,喝酒。”

  “……”

  

第四十一章 孰为南都

  争夺李象侍读、侍讲职位的人极多,要不是李象确定要在武汉读书,为之而疯狂的五都权贵会比现在多十倍二十倍都不止。

  旁人看来,李象去武汉读书,那么多半是张德那里门路最广,却不知道李象跟张大象才是极为亲密的关系,哪怕李象实际上确实跟张德更亲近。但张大象和李象的关系,有点前者是后者的“人生保卫者”的意思。

  即便张大象这个邹国公家的大公子,看上去仿佛就是个只会吃喝嫖赌的废柴。

  “你这厮又去了哪里胡混?”

  琅琊公主府内,戴着老花镜正在看报纸的张公谨感觉到一头肥猪闯进了院子,定睛一看,是自己的儿子,顿时老脸一垮,没好气地看着张大象。

  “跟人吃酒去了。”人到中年的张大象保养的极好,白白嫩嫩显得极为年轻,你说他才二十出头,胡子稍微修一修,还真不一定有人看出来他实际上是快到四十岁的老鸟。

  自顾自找了个座儿,又给自己沏了一杯茶,一边喝一边问自己老爹:“大人,‘星汉银行’今年就投资湖北?”

  “嗯?”

  张公谨把报纸放在膝盖上叠了起来,“你问这个作甚?你不是也参股了么?”

  “我哪里知道那许多,免得还找人去问,还不如过来问大人你。”

  说话间,张大象给自己老子的茶杯也续了一杯。此时,东厢传来少年的声音,那是张大象同父异母的弟佬,琅琊公主生的,但是跟张大象兄弟几个极为亲近。实在是……京中找乐子,离了张大公子的娱乐会所,那还叫高档娱乐会所吗?

  “老夫听湖北那边的部下说起过,今年‘星汉银行’定下的来年投资项目,大多都在湖北省内。”

  顿了顿,张公谨又道,“且是修通省内弛道,通达行省治所武汉。”

  “武汉?是正式名称了?”

  “比照河南府、太原府。”

  “噢?这是要升级啊。”

  虽然“武汉”“武汉”的叫,实际上“武汉”本质是两州之地,主要是沔州和鄂州的核心区。

  武汉并非是地理名词,而是政治名词以及经济名词。

  但现在,“武汉”会正式成为武汉,而且地位居然比照河南府、太原府,这就有点惊人了。

  河南府、太原府所属县令,是正五品,一般还自带散官品级最少一个朝散大夫。是正儿八经的“士大夫”阶层,走路带风的那种。

  这样的赤县,全国只有京都直属才有,一共才六七个,有时候还会裁撤。赤县之外,才是京畿地区的畿县,一般能做到畿县层级的县令,基本等于半只脚踏在了高门权贵圈子的门槛上。

  地方上的上中下县,根本没可能通过自身能力进入高门权贵圈。

  所以张大象说武汉要升级,是很有道理的。

  正五品的县令,汉阳县、江夏县现在还当着差的县令,简直就是天降富贵。

  “老夫只是说比照河南府、太原府,是不是真要当做京都来对待,大朝会上还在议论。”

  都能让张公谨说是“议论”了,那一定是口水仗打得飞起。

  外界一般猜测,是不是朝廷反对武汉升格为京都之一,而武汉地方势力则是在全面推动。

  实际上正相反,想要把武汉升格为都城之一的,正是朝中大佬。反对的,都是南方扬子江势力,还有南海东海的地方势力。

  一共有两个议案,本质却是同一个。

  那就是南都放在哪儿。

  现在正式的南都地位,实际上是成都,当年李皇帝大搞封建,主要还是围绕在核心统治区,并没有延伸到荆楚以南。哪怕是当年冯盎投靠李渊,也是合作性质更大,最低要求就一个,你不要造反,那就很好。倘若你还能够管束住岭南土著,那就是更好,什么赏赐都可以给。

  只是三十多年发展,武德朝推平天下到现在,青壮劳力更新,也有了两茬。传统农耕社会经验,在此时变得有点过时。

  至少在扬子江流域是如此的,更加发达的手工业,大量投入使用的水力、风力、畜力机械,更发达的交通物流水平。超时代的技术整合、升级,使得局部大城市的人口出现了“大爆炸”。

  甚至像武汉这种特殊的“经济城市”,已经扩展到了这个时代的极限。

  再继续扩展壮大下去,即便武汉官商集团有这个意愿,但城市建设却跟不上了。最终的结果,就是武汉这个超级城市自我解体。

  仅仅是每日剧增的生活垃圾,就超出了两朝老人的想象。而为了保障一个两百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