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741 章(1 / 1)

唐朝工科生 鲨鱼禅师 2000 汉字|0 英文 字 1个月前

是想回乡,眼下却是无甚机缘。”

  皇帝说不定什么时候就嗝屁,关键时期根本不可能让他随随便便就离开岗位。

  “那就在京城中热闹热闹,‘女儿国’摆宴好了。”

  “去个搓背的地方热闹个甚么。”

  苏烈笑着说道。

  “如今‘女儿国’是个勋贵去处,有类长安‘五庄观’,旁地去了,也没甚意思。”

  “那便约个辰光,叫上弟兄们。”

  “好,那下走这几日,就去联络。”

  话音刚落,却听屋外有人喊道:“郎君,外间有武汉来的访客,说是江汉观察使府的。”

  “噢?快快有请。”

  苏烈言罢,对萧嗣业道,“少待再走,也好认识认识武汉人。”

  “好。”

  其实萧嗣业没少跟武汉人打交道,襄州那边每年都有武汉官僚过来狂喷萧氏姻亲之家。

  主要还是因为每年长江汛期,豪门都是只管自己的地盘,然后下游公安县,就成了泄洪的地方。每年都有公安县的百姓实在是受不了了,拖家带口跑去武汉讨生活。

  搞得现在公安县每年想要凑个一军队伍来抗洪,都征不了足额的壮丁。

  武汉人找上门骂娘,萧氏五服九族,根本半个屁都不敢放。

  因为武汉人有理有据,也不跟你将什么礼仪道德,士大夫的礼仪关他们屁事,武汉人只管人命,人命关天!

  这十几二十年下来,武汉治下百姓最有名的特色,都是“善斗”,哪怕出门在外闯荡,这是全国为数不多敢于跟官吏争一争“道理”的苍头黔首。尽管这种人哪怕在武汉也是少数,可万里挑一,也有一两百个“狠角色”。

  久而久之,多有外乡人特意寻武汉人去打官司,却又不是帮忙做讼棍,而是颇有点“上古之风”,很是朴素的“锄强扶弱”。

  而武汉官方也大多会给这些出门闯荡的“狠角色”背书,官面上的事情,谁也别想用“官威”来吓退百姓。官对官平衡之后,剩下的,就是道理碰撞道理,谁有道理谁嗓门大,多少让不少临近武汉地区的州县很是恼火,却又无可奈何。

  毕竟,不能靠“官威”来治理“刁民”,是很难通过律令来拉偏架的,谁叫武汉还有孙伏伽这个奇葩呢?

  各地官吏,想要考绩想要升迁,各项指标要有明显进步,离开武汉就是死路一条。只说“劝课农桑”,如果多出来的粮食不能外销,那种地种来干什么?朝廷现在是皇粮积累太多,已经多到可以在局部地区当饲料的地步。

  敦煌宫甚至暂停了一部分了商屯,盐业换产本虽然没有停,但粮食需求是大大降低,敦煌宫的在“河中地”,已经有了一块产量还不错的小麦种植区,已经反过来从“河中地”调拨粮食进入“昆仑海”。

  这种事情,放在以前根本不可想象。

  而其中承担了重要角色的,还是武汉,以及和武汉息息相关的各种组织团体。

  萧嗣业这么多年闯荡,对武汉人的印象,也只有“好斗”二字,有点武德朝长安人的意思。

  当时萧嗣业还在东突厥,不过也跟随使者前往长安,当时的长安人,当街杀人不敢说比比皆是,但私斗随处可见。甚至可以这么说,眼下在长安城含饴弄孙的老汉,可能当年是街头一霸。

  只是武汉的“好斗”,和长安人还是有所不同,至于哪里不同,萧嗣业也说不上来,就是觉得武汉人不像正常人。

  “标下张角,见过苏公……萧公也在?!”

  “张大郎,你甚么时候回的武汉?”

  “去年不是说还在漠南当差吗?”

  来得人居然还是老部下,在漠南给苏烈当过差,也跟着进过西域,七八年的老关系了。

  张角是江水张氏的家生子,在江阴本宗住在“青龙里”,他行大,故而被张德的死鬼老爹张公义取名为“角”,倒是跟“黄巾”的天公将军无关,纯属偶然。

  “入春时兵部调令,标下便卸任回转,只是一直待岗,这便请假返转家中,正好也有一些事体。这光景郎君忙得很,还在督建‘汉安线’,有走了一遭江东,不日还要来京城,标下是受了郎君的嘱托,先行来过,跟苏公贺寿来着。”

  “啊……”

  苏烈连连点头,“不曾想,连老夫的生辰都还记得?”

  “郎君说平日里也就罢了,大寿还是做上一场的。”

  说着,张角从怀中摸了一封信出来,上面印着红漆,双手呈递给了苏烈,“这是郎君交代的,面呈苏公。”

  “大郎一路辛苦了,坐,快坐。”

  苏烈接过信,邀着张角坐下,一旁萧嗣业也是快活地帮忙沏茶:“你这厮,可有甚么好物事带来京城?”

  “有的有的,郎君准备了好些物事,都是让我跟弟兄们一起乐呵。好些个南海特产,就在外头,少待两位过目,都是好货!”

  “有你的,好好的镇将不当,兵部叫你回转,你就是这般做事的?”

  萧嗣业拿起茶杯,递了给他。

  嘿嘿笑了笑,张角道:“眼下又寻不得仗打,契丹奴老实巴交的,怂恿他们秋收抢粮都不敢,如之奈何。本想去投奔朝鲜道牛公,可惜返回武汉,就被郎君骂了一通,让我老实一点。”

  “嘿,你家郎君这是未卜先知啊。”

  萧嗣业感慨一声,便道,“来得早不如来得巧啊。”

  

第九十八章 安排

  清化坊南上东街的道旁,有个锦袍少年正皱着眉头,拉着一个男童,跟着队伍亦步亦趋地走着。

  “大哥,看着路走,二哥还小,莫要掉道旁沟里去了。”

  “是,大人。”

  点了点头,少年犹豫了一下,还是开口问道,“阿耶,怎地不坐车的?”

  “走宣仁门,坐甚么车。”

  摇了摇头,说话的锦袍老汉回头拍了拍少年的肩膀,“见了你阿姊,说话要注意一些,莫要当作在家里。”

  “哦。”

  宣仁门比往日都要热闹,实际上宣仁门以往都没什么人气。宫里的人,更喜欢走南门,而不是东门。

  从承福门那边出去,一脚路就到洛水。

  一行人到了宣仁门,门口的卫士们略作查验,还有相熟的小黄门领着,这便进入其中。

  这里,就是洛阳宫的东城。

  紧邻着隔城和东宫。

  进了东城,就看到一身华服的中年人正站在那里等候。

  锦袍老汉见状,三步并作两步:“殿下怎地不在居所?”

  “丈人过来,我怎好意思在东宫待着。你是长辈,自然是要过来迎接的。出了宣仁门为人所见,就有点不好,我就来了这里。”

  在上东街去等着,就有点作秀的意思,也是把苏亶架起来烤,李承乾考虑还是相当周到的。

  “姐夫。”

  “大哥倒是长个子了。”

  李承乾上前摸了摸苏瑰的脑袋,又看了一眼一旁跟着的小童,“二哥也有这般大了,读书了没?”

  “还没,本想去隆庆宫读书,但房子太贵,买不起……”

  苏亶一脸尴尬,他们京兆苏氏,居然也有一天买不起房子的时候。这要是死了,都不知道有什么面目去见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