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739 章(1 / 1)

唐朝工科生 鲨鱼禅师 2000 汉字|0 英文 字 2个月前

去极为健硕。

  皮肤黝黑的李承乾,和白白胖胖的李泰,根本是两个画风。

  远远地和李泰颔首示意,李泰还了一礼,表情相当的复杂。

  “太子,请。”

  康德这时候背皮发麻,日子过得越久,也就越佩服已经过世的史大忠。他是太佩服了,真是不知道史大忠怎么在皇宫之中过得这么滋润的。

  要知道,史大忠伺候的,还是年富力强的贞观皇帝,而康德接班的时候,李皇帝已经逐渐身体不行,精力心神大不如前,带给人的威势,自然不可同日而语。

  “有劳大监。”

  康德微微颔首,示意李承乾进去。

  “呼……”

  吐了口气,李承乾迈步进入,殿内香气浮动,很是好闻。

  李世民和长孙皇后都在,李承乾进去之后,老老实实地行了大礼,在地上喊道:“臣,李承乾,拜见陛下。”

  “起来吧。”

  “谢陛下。”

  很微妙的感觉,李承乾全然没有把自己放在儿子的位置上,他坦然地站在那里,任由李世民、长孙皇后打量着他。

  “倒是不像你泰弟,壮硕不少。”

  李世民的声音听上去并不虚弱,但李承乾没有理会,他无所谓皇帝老子中气十足还是有气无力。

  “祖宗保佑,臣还算康健。”

  半点怨念都没有,换作别人,怕是多少都有怨念。

  但是李承乾很坦然,他在十年前,就想过万一有一天,自己如果不做皇帝怎么办。

  不做皇帝,可能就会死,但他不想死,那就跑得远远的,找个偏僻的地方,找个安静的地方,开一片地,应该也能活了。

  他是皇太子,不会种地,那就学着种地,不但要种地,还要种地种得好。因为他是皇太子,从来都是吃得很好,哪怕一个人种地,也不想将就。

  知道怎么捆扎菘菜,知道怎么培育孢子,知道怎么做蜂房,知道怎么腌个咸蛋……看似朴素,过日子的花样,总归是要多一些。

  至于自己的儿子,有张德在,想来也不会被迁怒致死,因为没人敢迁怒张德。

  什么都想过了,所以坦然。

  “承乾。”

  “臣在。”

  “你可有怨言?”

  “臣并无怨言。”

  李世民面无表情,答案是固定的,不可能有别的答案,但他还是会问。

  一旁长孙皇后一闪而过对儿子的怜惜,承乾殿中生了他,看他长大成人,看他吃苦耐劳,看他意气奋发,看他意志消沉,看他坦然自若……

  五个月大儿子,五岁大的儿子,十五岁的儿子,二十五岁的儿子,三十五岁的儿子,一步步一点点看着长大,一路走来,便在眼前。

  若是普通人家,大约是欣慰非常,有如此醇厚良善的儿子,家业就算不能兴旺发达,也是小康向上。

  想必四邻之间,一定会很受欢迎,年长之后,定是为人称道的坊里宿老。

  有一天也要含饴弄孙,享受天伦之乐的时候,定是个博闻广记见识丰富的大父祖祖。

  “朕欲增补东海道,除‘东瀛州’之外,筑紫岛、海南岛、琉球岛及其余诸岛,皆为增补东海道之地。”

  李承乾心头凛然,暗自叹了口气:大父诚然前辈智者也。

  低着头,眼睛微微一闭,却听自己的老子,皇唐贞观帝君开口道,“朕命你为东海道黜置大使,及东海道大行台尚书令,择日赴任吧。”

  “谢陛下,臣必不负皇恩。”

  人到中年的李承乾,并没有感觉到天旋地转,反而有一种松了口气的解脱。

  “退下吧。”

  “是,陛下。”

  离开的时候,不知道为什么,李承乾竟是一扫来得时候的拘谨,竟是迈着阔步还哼了两句小曲:“老夫东来临碣石,只为访寻那名篇……”

  若非皇宫几无动静,宫外的魏王李泰,差点以为李承乾已经登上皇位乐不可支了。

  

第九十六章 平稳

  “东海道大行台尚书令……”

  琅琊公主府,张公谨正坐在摇篮前,那张老帅脸回忆起不少事情来。

  “作甚念叨这个?”

  “当年天子亦做过大行台尚书令,不过是陕东道大行台尚书令。”

  大行台就是大行省,李世民因为做过尚书令,后来就没有了尚书令,尚书省的最高长官,实际就是说尚书左仆射和尚书右仆射。

  品级上一样,但实际权力却是天差地别。

  当然这个实际权力区别,因时而异,不同时间有不同的表现形式。

  只不过此时此刻,在张公谨眼中,那个什么东海道黜置大使,就是个荣誉。唯有东海道大行台尚书令,还有点意思。

  但不管如何,张公谨也是松了口气:“太子稳了。”

  “噢?”

  李蔻放下手中的甜汤,瓷碗中还有莲子、红枣、银耳沉着,只是她不爱吃,就还喝点甜汤。

  “说到底,眼下皇帝身体不好,这几年又多是皇后帮忙梳理朝政。内外人事,多敬皇后。再者,皇后掌控财权,便是她愿意交权,不拘内廷外朝,都是不愿,也不敢。”

  很多人承担不起这种权力变动,太多的人需要靠着长孙皇后吃饭。所以哪怕明知道这江山是姓李的,也得让长孙皇后慢慢地交权,而不是皇帝一死立刻做太后去享福。

  不管长孙皇后有没有这个意愿,底下的人必须要有一个缓冲期,哪怕只有两三年,也是好的。

  至于皇帝的死活,谁来当皇帝,和他们无关。

  其实太子李承乾的问题,是个无解的死循环。如果想要太子接班容易,那就要培养班底。可问题来了,强势老子雄才大略,你当儿子的培养班底不是上眼药?稍微风吹草动,就是万劫不复。

  可如果不培养班底,又没有办法在权力交接的时候,迅速接过权柄。

  李承乾既没有自己的陈阿娇,也没有自己的卫子夫,更没有自己的卫青,连情绪复杂的窦太皇太后都没有。

  如果没有张德这条突然乱入,他的日子相当的不好过。

  现在皇帝让李承乾去做东海道大行台尚书令,职权如果比照当年,那李承乾只要不是太傻,在东海道养些文臣武将不成问题。就算没有狠角色,能帮忙吆喝两声知道要钱要官贪污受贿,也比什么都没有要强。

  有了班底,将来接班也就不成问题。

  甚至哪怕再忍几年,让太后老娘继续垂帘,自己在外也可以用东海道诸夷不服来糊弄过去。

  而太后老娘想要废立储君,在这个时侯,就基本没戏。

  东海道再矬,现在也有牛进达、王万岁、杜构、单道真……还有辽州集团和徐州集团,新老贵族地方世族豪强都在其中,作为一地不管是名义还是实际上的老大,李承乾天然有优势。

  更何况,帝国的储君外出,这是前所未有的投资好时机。

  “二郎当真铁石心肠,承乾已经三十有五,平素也就在水池中扑腾两下,让他漂洋过海,不怕到了‘扶桑地’就水土不服当场去世?”

  “……”

  张公谨一脸无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