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737 章(1 / 1)

唐朝工科生 鲨鱼禅师 2000 汉字|0 英文 字 1个月前

国朝统治形式转变的分水岭。

  伴随着朝廷在河中地区的军事行动趋于保守,如何扩大内部实力,如何消化已经吃下去的利益,才是接下来的重头戏。

  只是,这个成果,很有可能贞观皇帝不会看到,这是新皇才能享受到的福利。

  即便再怎么厌恶贞观大帝,儒门中人也不得不承认,李世民给后来者留下了一份极其庞大的家业。

  这是旷古烁今的家业,较之秦皇汉高,有过之而无不及。

  只是再大的功业,也任后人评说。

  至于眼下,皇帝受了热风,中秋也没有过好。明明是中暑,但那个做了五仁月饼进献给皇帝的御厨,被打了板子,屁股开花之后,内府放了话,以后再敢做五仁月饼,见一次打一次。

  “二郎,可要吃喝些甚么?”

  “无甚想吃的。”

  有些浮肿的皇帝挥了挥手,看着长孙皇后,“罢了,你还是让人叫些吃得来吧,免得你愁眉苦脸。”

  见丈夫打算吃东西,长孙皇后顿时展颜一笑:“恰好苏州进贡了‘豆瓣汤’,还有四鳃鲈鱼,正好做个‘鲈鱼莼菜’。”

  “旧年朕巡视扬子江,吃过这个菜。”

  回忆起了一些事情,杜伏威暴毙之后,他是外出过数月的,扬子江南北都走了一茬,不过是走的匆忙,只是亮个相,人也没有认全,就匆忙间返回中国。

  “这‘豆瓣汤’,定能开胃。”

  长孙皇后是个过日子相当精致的人,哪怕最艰难的时候,跟长孙无忌寄人篱下,她哪怕喝水,也要烧开之后凉了再喝,半点将就都没有。

  贞观一二三年日子不好过,要做表率,没有增加一副手势一件新衣,但身上的袍服,从来都是干干净净料子不变但是增补花色,看上去就又是焕然一新。

  能让长孙皇后也称赞的美食,自然是不会差了多少。

  “这是丽质也爱吃的吧。”

  忽地,李世民感慨一声,“朕,还是喜欢小时候的丽质啊。”

  很平静的一句话,没由来的,长孙皇后竟是有些眼眶微红,人一旦开始学会了回忆,习惯了回忆,并且时常在回忆,这说明……人老了。

  “圣人,可要传膳?”

  珠帘外,李婉顺微微开口,轻声问候。

  “拿进来吧。”

  “是。”

  李婉顺退到外间,领着传膳的宫婢进来。

  陶罐还有些温热,打开之后,顿时有一道热气出来,里面青白相间,再没有别的东西。

  青的是寻常腌制的青菜,白的是沙鳢两颊的两块腮肉。

  一只成年的沙鳢,大也不过一两二两,两块腮肉不过是指甲盖那么大,大小仿佛就是蚕豆瓣。

  苏州江北的沙洲,便叫胡逗洲,除了沙洲形状像个蚕豆荚之外,沙洲上广种蚕豆,也就越发出名。

  除了蚕豆之外,胡逗洲的沙鳢质量极高,因为李芷儿为了加固胡逗洲,在滩涂上堆砌了大量的石块,整片石塘的缝隙之中,都是沙鳢最喜欢躲藏的小小洞穴。

  久而久之,胡逗洲也就成为最上品沙鳢的产地。

  苏州入贡的“豆瓣汤”,用的就是胡逗洲的沙鳢,也不是苏州内河中的寻常货色。

  “二郎,吃上一些,这汤羹不曾加盐,就是这般炖煮。”

  “朕自己来。”

  闻着“豆瓣汤”的香味,李世民自己接过长孙皇后手中的碗,喝了一口之后,微微点头:“诚乃美味。”

  顿了顿,李世民又道:“此间惊喜,犹如当年白糖在前。”

  “那就多吃点。”

  长孙皇后笑了笑,拿起手中的丝巾,略微擦了擦丈夫嘴角的汁水。

  这对夫妻很有默契,李世民慢条斯理喝汤的时候,长孙皇后只是坐在一旁看着,并没有说话,直到丈夫似乎是吃饱了之后,妻子再度给他擦了擦嘴,然后才柔声问道:“还要一些么?”

  “不了。”

  李世民似乎是心情也好了不少,靠坐在床头,然后道:“观音婢,把承乾叫来京城,朕有事和他相商。”

  

第九十四章 过时

  “康德一早离京,前往长安!”

  “走一遭西京又如何?如此大惊小怪?”

  “这次不一样。”

  京城之中,很快就各种消息满天飞。新南市中,更是有人言之凿凿,说是康德此次出京,是要前往长安的太子府。

  不少人心头火热,顿时觉得这是个改天换地的好机会。

  而此时,尚在京中的安平长公主,却是处之坦然,全然没有激动的意思。

  “夫人,南城这里都在传说,说是……”

  “嗯。”

  李芷儿应了一声,依旧不紧不慢地批复着文件,然后将笔搁置在笔架上之后,这才问道:“甚么时候内中秘辛,是这般容易为中国之外知晓的了?”

  “夫人的意思是……”

  “要么,大内如筛子,二圣无能;要么,这是放任为之的。”

  竖起两根手指,李芷儿面色淡然,“我年少时,素知兄长之雄才,尔等未曾经历,自无体会。”

  贞观大帝的能力,根本不需要任何去质疑或者称赞。

  “那……夫人,我们置之不理?”

  “不必理会。”

  李芷儿摇摇头,然后道,“去,把大哥叫来。”

  “是。”

  没有住在“女儿国”,李芷儿根本瞧不上张沧那点小打小闹。不过对于勾了杜楚客的女儿,她还是很满意的,至于温挺的女儿,原本李芷儿想做了她,但是想想还是个小娘,也就没有下手。

  再者,有温七娘这个小娘在,张沧若是一事无成,有这个功于心计勤于谋算的侧室,也不会失败到哪里去。

  “武汉又扩招了啊。”

  书桌上,李芷儿手按一份文件,这是武汉秋季招生的简章。不但扩大了中小学的规模,临漳山及各个学院,都进一步扩招,师资力量很明显的得到加强。

  其中政策,自然是有毕业留校的扶持。

  除此之外,也反应了武汉的良好财政状况。

  李芷儿很清楚,想要通过老办法来上位,张沧根本没有希望。

  自己老公的一应衣钵、传承、意志,尽数散落在这些扩招之中。这些个良莠不齐出身复杂的学生,在张德二十年的呵护下,终于开花结果。他们同时又不是温室中的菌菇,经不起半点风吹日晒。

  渡扶桑、下南洋、往西域……战天斗地的精神,却是不输四方英才。

  张德以他们为矛,他们以张德为盾,互相搀扶,互相支持。

  回想当年,李芷儿也曾问过张德志向,生张沧之后很多年,也问过对于儿子有什么安排。

  但也就是一个嫡长子,到此为止,也只能到此为止。

  因为张德跟李芷儿说过:“如果我就是为了‘醒掌天下权,醉卧美人膝’来的江阴,去的长安……那还不如就在老家逮鱼摸虾,横竖都是田园牧歌男耕女织。”

  想到这里,李芷儿忽地面带微笑站了起来,在窗口远眺,能够看到坊墙之外的街市,无比的热闹。

  只是这份热闹,李芷儿敢断言,没有张德,那必定不会有这般的规模。

  车水马龙……什么时候平民百姓也能有资格“车水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