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434 章(1 / 1)

唐朝工科生 鲨鱼禅师 2000 汉字|0 英文 字 1个月前

冶炼,作为原材料,贩卖进入昆仑川。

  这些单一产业的国家,能够支撑这一切的原因,就是唐朝地方势力的资本和武力。

  同样,当某一天西军不再采购天竺粮食的时候,某些国家就会被“抛售”。

  因为对于某些大商号来说,不能赚大钱的产业,就是“负资产”。

  “说来说去都是废话,还不是要先修路!”

  “工部已经谈妥,可以直接动工。”

  测绘什么的……不存在的,赚快钱要啥精打细算,一波莽上去就完事儿了。

  说到这里,一群弘文阁的大佬都看向了工部尚书李大亮。

  正寻思着自己的任务已经完成的李大亮一愣:“都看本部作甚?”

  “李公,一事不烦二主,不若李公再烦劳一回,除技工之外,再借一支工程队?”

  李大亮一听顿时急了:“房相如今在南昌地亦有工程,再者,南人北上本就水土不服,这要是进入西北,谁能知晓如何?再者,如今哪里都是缺人,岭南、辽东、江东、朝鲜、扶桑……牵一发而动全身,抽一支工程队不难,可别处再要,又当如何?”

  “先借了再说!”

  一向稳当的马周,突然低着头按着太阳穴很是不耐烦地说道。

  “那老夫再派人走一遭就是。”

  见马宾王这个“老实人”都开了口,李大亮也没废话,直接答应了下来。

  旁人只觉得奇怪,心说李大亮是不是转性了?想当年可是在朝会上直接开怼温彦博,比魏徵不知道高到哪里去,怎么见了马宾王就怂了?

  他们哪里晓得,李大亮是人老成精,马周这个点头相公,固然是智慧过人,可眼下,他的所有决断,都不是出自内心,而是来源“二圣”。

  既然马周说要先借,那就是“二圣”要这么干,他李大亮疯了,要跟“二圣”开怼。

  

第八十章 农垦局

  ? 嘎吱嘎吱嘎吱……

  石头被清理干净的新垦土地上,逐渐出现了一个又一个的圆。每一个圆,都代表这个圆的土地,都被犁了一遍,不算太优质的土壤被翻了起来,补种的一茬麦子能不能撑到秋冬有点收获,在田地中站着的中国农官心里也没底。

  因为“抗洪救灾”得到嘉奖的吴虎,终于得到了高升,他拿到了一个爵位,整个江东吴氏之中,他是第一个通过这种方式实现“崛起”的年轻子弟。

  敦煌宫奏请皇帝之后,洛阳在河中增设了一个奇怪的职位,它由政府领导,不管是行政官员还是军事将领,都能够在其中发挥作用。

  这个衙门叫做“农垦局”,总领河中农业诸事,第一任局令就是吴虎。

  因为低配高位,所以并非是正式差遣,不过是代理。

  不过昆仑川东西南北听说过他的人都知道,这个“检校”的头衔,早晚都会去掉。

  “局座。”

  手持钉耙的佐官是内侍出身,在太原宫做过执乘,是为数不多犯官之后阉了干活的。虽说是个阉人,但气力却不小,也能耍一手极好的枪法,“农垦局”中最能打的,便是这个复姓慕容的家伙。

  “甚么事?”

  “华润号的种子还没到,再晚,怕是种下去半点都没得收啊。”

  河中北地是可以种植小麦的,但是西突厥掌权之时,整个地区就是个草场牧场,土地利用率极低,谈不上甚么开发。

  敦煌宫用“盐业换产本”的政策,刺激了“商屯”,可以说就是靠这么一个政策,直接一波带走了所有昆仑川一带的旧有势力。

  昆仑川以北对春小麦的种植已经算是很有经验,尽管亩产比较低,大概也就是一石不到,但因为种植面积广大,总产量相当的可观。

  但是这一次在河中,领命前来“农垦”的吴虎,要种的却不是春小麦,而是冬小麦,是抢收还是绝收,只能说看老天爷的意思。

  通常情况下朝廷也不至于如此,但河中地盘广大,驻军用度不可能靠长途运输,重要物资能够输送到敦煌宫二次加工,就已经是相当的不错。想要再进行扩张,本地区的“商屯”要搞,但首先“官屯”要有产出。

  这不仅仅是样板工程,更是为了应急今年的河中冬天。

  有一口吃的,帝国就不用担心招募不到合格的狼狗。

  “我觉得,眼下这么多,应该够了。”

  曾经风度偏偏的江东翩跹工资,此刻须髯沧桑皮肤黝黑,似个厮杀阵里出来的厮杀汉,双手老茧密布不说,更是黄里带黑,指甲更是粗厚开裂,在这入秋时节,更显枯槁。

  “局座是有甚么打算?”

  “开渠,能不能增产,得看灌溉。”

  “人手不够,现在只有几个大队,一队两千号人,凑起来也不过万余人。轮替上工,也是大大的不够。再者,敦煌宫给的多是农具,这开渠的家什,是半点没有的。”

  “我去想想办法,慕容你在这里先盯着开垦。”

  “开荒小事,局座若有消息,差人先行通知一番。”

  “晓得。”

  因为攀上了程处弼,吴虎也能正儿八经跟华润号的档头们扯交情,言必称跟张江汉是乡党。

  至于两家隔了多远,却是不好细说的。

  吴虎先给程处弼打了个报告,然后就去了几个学生家。

  这些学生的身份还是有点小特殊的,大多数都是村镇首领的儿子。而这些村镇,放以前在唐朝的国书中,也算是一个“国”。

  有绿洲就有西域之国,这就是西域的现实。

  只是这些小“国”着实小的可怜,伴随着“大型”国家的尽数覆灭,图伦碛更名昆仑川,小“国”自然就变成了小村。

  但不管怎么说,村镇级别的“乡贤”,话语权还是有的。

  唐朝的暴力机关让“乡贤”们不敢煽动反叛,也没有反叛的资格,因为曾经领导他们的“大国”已经尽数覆灭。这些“乡贤”都是老老实实,谋求新的晋升渠道。

  以往是靠进贡子女到“大国”换取血统交流来提升逼格,进而提升社会位格,现在渠道被封闭之后,他们要么自生自灭,要么进入唐朝的体系中去。

  而唐朝的体系相较以前的血统联系,显然更加开放,不仅仅是开放,还渠道多样,至少对西域土鳖们来说,这是渠道多样的。

  在中国大多数士大夫家庭看不上的路数,在这里就是渠道。

  指望士大夫家庭靠卖命卖身上位,不管说概率为零,但大多数情况都是小概率事件。

  而在这里,你种地也能有机会提升社会地位,可能只是混了一个正式的唐朝户籍,但拿到唐朝户籍和不在籍,那是两种待遇。固然是操持百业都要上贡,但同样的,在这个地方,他受唐朝的保护。

  受唐朝的保护,本身就是一种特权。

  这种特权延伸出去,足够让一个熟悉本地行情的土鳖,一夜之间变成土豪。

  整个西域十几年更迭的土鳖土豪不知道有多少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