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266 章(1 / 1)

唐朝工科生 鲨鱼禅师 2000 汉字|3 英文 字 1个月前

五十万字。

  全系列经过休整编纂,定名《河中书》,直接发往长安。

  到长安之后,先行复刻一百余套,然后二次编修,才送往京城。

  只凭这本书,长孙冲的历史地位就超越了苏武,因为这已经超过了“气节”的层面,此举贴在贞观皇帝的冕梳之上,那就是“功在千秋,利在当代”,属于贞观朝绕不过去的一个社会学壮举。

  《河中书》给唐朝能省多少钱是不可估量的,原本经略河中,只是有强烈的意愿,但面对复杂的地理气候环境,复杂的人文关系,唐朝要付出的军事政治成本,很难用一个数字来估算。

  因为稍有不慎,可能就会陷进去。

  但是现在,有了《河中书》,事情就变得大不一样。唐朝等于是拿到了一份“河中攻略”,遇到什么怪打什么装备卡什么bug心中有数,剩下的就是展现真正的技术。

  “长孙伯舒似是也同意用兵?”

  “可那是河中,如今王氏、蒋氏,去的是天竺。如今天竺大乱,正值‘战国’,倘使涉入北天竺,以其地力,自可供养碛南。如此,敦煌宫历年承担,也要小上不少。”

  “依老夫所见,还是先行禀明圣上之后再说。经略河中还是北天竺,交由圣裁。”

  诸学士都是点点头,然后目光一转,齐齐露出一个微笑,看着不远处正坐的一个死胖子。

  

第三章 闪了腰

  《河中书》除了人文学术上的意义,对贞观朝想要通过“开疆拓土”来升官发财的军政官僚而言,还有地缘政治上的指导意义。

  若非玄奘西行走了一遭,唐朝想要系统地了解天竺和波斯东北地区的风土人情,基本上只能靠土鳖商人和番邦杂胡的上下嘴皮子。但玄奘给唐朝带来的消息,也仅仅是让唐朝内部了解到硬实力的对比。

  某某国丁口多少多少,胜兵几千几万,产什么有什么能到哪儿去……诸如此类的消息虽然也很重要,但还不足以让唐朝省个千儿八百万贯开元通宝。

  但《河中书》,却是大不一样的,唐朝内部第一次知道,原来天竺西北,居然有个天然的大缺口,倘若用兵,从西天竺长驱直入,整个天竺诸国,就彻底暴露在了兵锋之下。

  同样的,只要天竺实力足够,也能从此地杀入波斯东土。

  在旧时代的唐朝精英看来,进入天竺是要九转十八弯,费九牛二虎之力。但现在一看,事情并没有那么困难。

  更重要的是,海上丝路和西南茶马道,也建立了联系和商道,唐朝只要能够在西南地建立有效的垂直统治,即便艰苦一些,但只要保持一军左右的唐军,就足够镇压西南。

  河中以及北天竺,就是两块红烧好的五花肉,摆放在了贞观君臣的面前,但先吃哪一块后吃哪一块,就要进行选择。

  弘文阁诸学士不管是出于公事还是私心,都比较倾向先拿下北天竺。

  正值“战国”的天竺分崩离析,摆放在唐朝面前,就是天竺“列弱”,唐朝即便不能顷刻间就消化,但拿下一块广大土地经营为粮仓,还是有很大把握的。

  再以此为根基,反哺碛南、碛西甚至河中,届时控制河中,后遗症也会更少一些。

  于是以魏王李泰为首,向皇后禀明厉害,表示“机不可失失不再来”,过了这个村,搞不好天竺就会再次“统一”,到时候可能就未必能占便宜。皇后一听,觉得很有道理,立刻将弘文阁建议发往河北皇帝行在。

  要说办事效率,还是得看董事长。

  只是董事长的批复,让一干“秘书”都是当场脸都绿了。

  因为董事长是这么回复的:小孩子才选择,真男人当然是两个都要!

  你他妈在逗我?

  李董表示“河中农村合作社”和“天竺控股”都是不堪一击的废物,选这选那的,有这个必要?一起拿下。

  弘文阁再三表示钱不够,到时候资金链断了,可能会出事。

  李董呵呵一笑,工部能借钱给兵部,就不能再找一家也借一点?

  不等洛阳重臣们反应过来,忽然礼部啪的一下就捂住脸:啥玩意儿?刚才谁打我了?

  工部问民间借钱,说是要修路修地球;礼部突然也说要问民间借钱,说是要学习工部好榜样,也盖一间部署专科院校。

  捂着脸的礼部一干官僚跑去工部串门,说咱们也没有借钱的经验,更没有办学的经验,你们工部看在同朝为臣的份上,拉兄弟们一把……

  工部老大李大亮本来就一肚子气,于是说了气话:好啊,办学经验我们工部丰富的很,要不要一起给办了?我们办“湖南土木学院”,你们可以办“湖南师范学院”嘛。

  理由还挺充分,因为国朝在外还要承担“教化”,“教化”也是考绩来着。可现在愿意出去浪的读书人才几个?礼部现在要是办了这么个学校,学生毕业之后就去“教化”个三五年蛮夷,然后回来就给官做,包分配还不是美滋滋?

  礼部官僚回去一听,嘿,还挺有道理哈,同意了。

  一脸懵逼的李大亮万万没想到,礼部这群智障为了摆脱麻烦居然下贱到这种地步,早知道还不如让礼部请他们工部上下十几万弟兄一起大保健乐呵乐呵呢。

  朝野内外,洋溢着快乐而幸福的气息,国朝蒸蒸日上,生活乐无边啊。礼部也办学,还是事涉“教化”,还能有人反对?

  “我不同意。”

  武汉某条土狗一听京城来的消息,当时就炸了毛,特么的搞事呢。

  “使君,这‘师范’有甚不好的?咱们在武汉,不也是办了一所么?”

  “我不是不同意筹办‘师范’,我是不同意筹办‘湖南师范’。”

  实际上,因为武汉辐射出来的影响力,“湖南”已经有了长沙师范学堂,这是挂在曹夫子名下的,属于汉阳书院的“分院”性质。连牌匾都是曹宪题字,长沙地是打算把它经营成招牌的。

  老张就寻思着,你都有长沙师范学堂了,还要啥“湖南师范”对不对?

  这校名……唐朝镇不住的。

  “难不成还放‘湖北’?礼部肯啊。”

  幕僚们觉得可能性不大,放“湖南”,那是因为工部在偷鸡摸狗,熟练工。加上“湖南”在国朝政治版图中,基本没什么存在感,连强力山头都是外来户,六部诸寺诸监都放心。

  可要是扔“湖北”,总不能让吴王李恪去当校长吧。

  “我看啊,除非是礼部疯了,才会把学校放在‘湖北’。”

  议事的当口,张利一边喝茶一边吐了个槽。

  话音刚落,观察使诸官僚都是齐齐地看了他一眼。

  “三哥,你不上班的?”

  也没过多久,就有新消息传来,礼部的人说了:不疯魔不成活,我们快乐!

  正在王府围观新一批小蝌蚪的吴王李恪被打扰了“学术清静”,好在他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