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031 章(1 / 1)

唐朝工科生 鲨鱼禅师 2000 汉字|0 英文 字 4个月前

董尚且因为黑历史恨不得穿越回去逆天改命,“圣人可汗”二世尚且不能超越自我,何况李泰这么个丐版丐中丐版杨广?

  “到明年,我看这西北麻农啊,也未必能消停。留守京城虽好,可这日子也不好受啊。”老张说罢,又道,“咱们吴楚野人,就不必给别人操心啦。抓紧时间,把麻纺厂扩建,到明年三月,第二批货就要铺到交州。江汉荆楚诸州县,这么多麻纺厂,区区那点西北麻料,哪够?”

  “那张公……京城那里,可要应付一下?”

  “这不是有房公子在么?”老张笑了笑,忽地对众人介绍道,“旁边这位俊才,有人认识,不过更多的是不认识。这位就是房相家的二公子,既然都划了江南西道,那都是一家人,往后有甚么事情要往中枢跑的,房公子可不会袖手旁观的。”

  言罢,老张对房遗爱道:“二郎,说两句?”

  房俊呵呵一笑,点点头,然后冲众人道:“过完年,我先去京城问魏王殿下讨个债,争取春耕时候,能给咱们添补点农具家用。”

  “好!”

  “哈哈哈哈……”

  

第七十一章 传家

  大约是一个暖冬,到了腊月底,武汉的芦鞋出口,也没有往年那般大。其中自然是因为有棉花产量提高,麻料加工工艺改进的缘故,但芦鞋对于大部分地区的底层百姓而言,还是相当实惠又保暖的鞋具。

  “今年关外居然还没有封路,就下了两场雪,碛南的信号机完全没有受影响。”

  从洛阳回来的皇庄“稼穑令”张乾,带来了一些零碎的消息,然后对张德道,“宗长,来的时候,皇后在宴会上叱责了魏王。”

  “老娘骂儿子,正常。”

  至于皇后是要骂给谁看,关他鸟事,反正跟他没有一根卵毛的关系。当外人面骂儿子,就可以不用还钱了?

  人房玄龄都落魄到江西来了,还不兴他儿子呲牙咧嘴?反正又没造反不是?

  “还有一事,冬月的时候,江阴家里也来了人,说是徐氏拜访,带了一个小郎,说是徐娘子的亲弟。”

  “此事我知道的,是叫徐齐聃的那个?”

  “是。”

  “嗯,我知道的。”

  老张点点头,双手抄在衣袖中,哈了口气,白雾也似地散开,然后有些无奈地感慨,“到底也是被我连累,也只有等皇帝死了才能娶她。”

  顿了顿,张德又想起一屋子的娘们儿,便道:“兴许皇帝死了也娶不成。”

  “……”

  要不是心大,张乾觉得换做旁人,这时候听张德说的话,大概是已经尿了裤裆。

  “徐氏又想折腾甚么?”

  “宗长是知道的,湖州人原本也攀比不上杭州人,如今也算是得了势,想要在会稽和杭州之间修路。”

  “钱呢?人呢?”

  “会稽那帮人哄着徐氏出头,这光景,钱是不缺的。至于人,徐氏有人说,白氏抢得,我徐氏抢不得?大约是要出去强抢。”

  “这还是‘诗书传家’吗?”

  “几年光景,‘皇商’顶着皇帝的招牌,在东海横行,眼热也是肯定的。”

  张乾说罢,想起一事,“徐氏还想在杭州弄个市舶司衙门。”

  “这他娘的,看来浙水南北的人,也想抱团。”

  “如今不抱团,不是白给洛阳人宰么?再说了,钱谷说是说御用爪牙,可他到底是会稽人,是江南出身,谁敢说他不会暗中照看乡党?”

  “钱氏跟咱们家,也是斗了好些年了。也得亏老子能有点实力,要不然,这光景还不得被他吃了干净?”

  钱氏跟张氏斗,那都是好几十年前的事情,当时主持张氏的,还是老张的便宜老爹张公义。

  因为两边都不高大上,都只属于“寒门”,所以过招基本就看自身实力还有江湖关系,官府因素反而很低。毕竟苏州和杭州不可能为了两个“寒门”,士人就斗个你死我活出来。

  假模假样做个中人吃个饭,最后不还是各回各家各找各妈?

  江水张氏“斗富”胜了会稽钱氏,后来张氏北宗出了个张公谨,帅的惊动天可汗,钱氏都是丑逼,靠颜值是不行了,只能靠才华,于是就搏了一个钱谷出来。

  抛开老张这偷鸡摸狗小三十年的积攒,明面上江水张氏和会稽钱氏,其实实力也是持平的。

  不过这都是外人所了解的,于钱谷这个人而言,他怎敢真的以为江阴那帮姓张的,终于可以连根拔起了?给皇帝做狗的好处,就是很多秘辛能知道的个大概,某条江阴土狗的底蕴,别说他一条皇帝的狗,就是皇帝自己,岂敢“御批缉拿”?更何况,至少现在看来,双方都有共同的“敌人”,那还有什么话好讲的。

  眼睛一闭,就是天黑啊。

  “那……宗长,徐氏想要在流求开辟种植园,应不应?”

  “胃口真是大,想种什么?”其实对徐氏的各种要求,老张也并不是很厌烦,毕竟徐氏也没有碰触他的底线,想要折腾煤钢工业体或者江汉政商集团,当然徐氏也没那个实力就是。

  至于徐氏自己想要从湖州徐氏变成杭州徐氏甚至浙江徐氏,这是他们自己的事情。

  “甘蔗和苎麻。”

  “啧,徐氏也有能人啊,苎麻……”老张不用打听就知道,这是徐氏背后那些哄着捧着的本地牲口眼光独到。武汉麻纺技术刚刚升级,这才多久?居然就闻着味道来了。

  浙水附近的坐地户,哪怕是杭州世家,也没什么机会伸手到武汉来。但有了徐氏就不同了,理由是相当的充分。

  “看来徐氏那边,是有全盘的计划了。”

  “越州、明州都是有新船厂的。徐氏经办的一家船厂,能建‘八年造’。浙西浙南多山,林木苍苍,船用巨木并不少。再者,正好又要开山辟田,这些林木本就是要伐了的。徐氏眼下攥着的船队,也有七八十条。”

  “怕不是五六十条不姓徐。”

  “这是自然,不过宗长,他们船队着实有一条航线,专门运‘人口’。”

  张乾所言“人口”和老张正经认知上的人口,那是两回事。张乾所说的“人口”,重点不在人上,而在口上。典型的,就是牲口……

  “看来是有了一个货源,而且规模还不小。不是东海就是南海,东海是不可能了,那就是南海。可要是南海,怎会杜秀才不知道?”

  “和杜南海的路线错开了,徐氏走的那条航线,是从明州出发,然后至泉州或者流求,然后顺南下洋流,直抵南海东岛。”

  听张乾这么一说,老张脑子过了一遍,就心中有数,看来徐氏还真是运气不差,居然找到了这么一条航线。

  穿越“巴士海峡”不算什么,但能够找到洋流,直抵南海以东,这是需要一点勇气的。毕竟,贞观朝的人,又有几个人知道,从流求向南冒险,其实千里不到的距离,就有大岛呢?

  时代终究是发生了巨大的改变,贞观朝的“诗书传家”之辈,一旦尝到了冒险之后的回报率,竟是有点疯狂。

  “徐氏从江阴到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