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民众是否已经具备了太空移民的心理素质。
2、这次典礼要兼顾实用,尤其是要试验船队的编队飞行。对于盲视的虫洞式飞行来说,这是极为重要的技能——否则,船队中靠后的飞船也许会径直从前面的船身中穿过去,把它们都变成内部光亮的虫洞!姬团队指定田咪和习明哲专门负责开发这项技术,并在这次典礼中进行查验。为安全起见,这段航程肯定是先进行断续飞行,再逐渐过渡到完全盲视飞行。
3、飞行路线:姬船队成员原来的打算是到老地方(冥王星轨道之外)举行婚礼,但对于婚礼和阅兵式来说,那儿太远也太荒凉。月球是个不错的选择,可以参观那个奇特的太空碗并瞻仰三位烈士,不过这儿太近,如果不组织地面活动未免有些单调;如果组织,一时又难以准备两万一千八百套舱外太空服。后来只好放弃月球,把目的地改为火星,但只是绕过火星就返回,因为目前的飞船还不能在有大气的星球上降落和起飞。火星大气虽然稀薄(密度只有地球大气的百分之零点六),但对于粒子加速来说已经很致命了。
科学界曾把火星作为太空移民的首选,现在这种可能性已经大大降低,因为对于亿马赫飞船来说,百万光年的距离和十几光分(即火星到地球的最大距离)没有太大区别;而在百万光年之内,肯定能找到比火星更适合移民的星球。当然,在超光速通信未发明之前,火星还是有优势的,而且作为星际移民的中转站,火星的作用仍非常重要。这次把目的地定为火星,就是想拉近它与人类的心理距离。
4、作为一次公益活动,飞船运行费用由“乐之友”(包括康平的公司)承担一半,另一半各飞船自理。这项规定并非为了节约“乐之友”的经费,而是为了另一个目的:考验航宇协会的号召力。姬团队认为,即使各飞船要承担一半费用,它们也都会参加的,包括属于联合国的“宇宙虫”号和“幽灵”号。
方案公布后,紧接着就是热烈的报名。不出所料,三十五艘光速飞船都慨然承诺参加。两万个新人名额当然首先要分配给姬船队成员。上次同意参加秘密行动的四千五百名船员自不必说,其余一千五百名觉得自己上次当了逃兵,很有点难为情,但在老伙伴的劝说下也都来了。剩下的一万四千个新人名额竞争激烈,最后只得采用网上秒杀方式报名。记者名额的争夺也相当激烈,这当然不能用秒杀方式,最后就由姬人锐和海利拍板决定了。姬人锐原来有点儿担心各国首脑代表能否参加,因为这其中含有某些政治上的微妙之处——如果前来参加,实际就是承认了“航宇协会”这个民间组织在太空时代的领导地位。后来证明他的担心多余了,受邀的各国代表都爽快地答应参加,可能他们都看到这是大势所趋吧,航宇协会的分量是由“乐之友”长期以来形成的威望和技术实力所奠定的。
这中间还有一个有趣的花絮:关于媒体的现场直播,有一点技术细节在网上引起激烈的争论。船队去往火星的路程中将采用亚光速飞行方式,这时现场直播没有问题,只是无线电信号会存在滞后,以火星和地球眼下的相对位置,最多可能会滞后十五分钟。民众对此并无异议。但从火星回来的路程中,在确认了编队飞行的安全性之后,船队将采用超光速盲视飞行。盲视飞行期间是不能向外播发信号的,只能在停止的片刻发回压缩过的信号。这就出现了一个新问题——由于船速高于电波速度,后发的信号有可能先到!电视台在播放时只能采用这样的办法:先把信号储存起来,等全部画面到齐后,再按正确时序播发。按说这是很“正确”的做法,没想到竟在网上惹起一片激烈的反对意见。网民们说:他们一定要看“真正的直播”,不许思维僵化的电视台编辑们随意阉割,如果时间上靠后的电视画面反而先到,那看着才有味儿!类似于时间倒流!最后,各家电视台只得接受了网民的意见,直播时将把屏幕分割成数个画面,完全按接收时序来播放。
到了元旦,庆典船队就要起航了。海利、姬人锐夫妇、贺国基办事处现任主任司马德如、葛其宏夫妇、康平夫妇、SCAC的德比罗夫上将都将出席庆典仪式,除此之外,各国首脑代表、罗马教廷代表等也都悉数到场。姬人锐也邀请了一些曾为“乐之友”做过贡献的老人,如林秉章、詹翔、徐一凡、美国的段同声医生、生物学家王清音、鲁军定夫妇等。楚天乐因身体状况不佳没有参加,鱼乐水就留在家陪伴丈夫。
姬人锐赶到哈马黑拉航天发射场时,这儿已经被白色的花海所淹没。一万对新人中,新郎穿着各民族的婚礼盛装,式样各不相同;而新娘则一律是洁白的婚纱,于是在视觉效果上,这儿仿佛成了新娘的天下。姬人锐一行赶到时,新人们排成两行,夹道迎接,笑容飞扬地向他们行礼。在这样喜庆吉祥的时刻,新娘们个个秋波盈盈,面容娇艳。康平连连惊叹:
“世上有这么多漂亮姑娘啊,结婚早了,结婚早了!”
他站在一旁的妻子不凉不酸地来了一句:“不早啊,我给你自由。”
康平嬉笑着把妻子搂到怀里,“不敢不敢,我就是嘴巴上痛快一下。”
五十艘“小蜜蜂”正在忙碌地起降,把新人们送到在同步轨道等待的飞船上。“小蜜蜂”的额定载客都是二十人,至少得起降二十二次才能运完。它们的频繁起降在天地之间拉起了一条不断线的长链,让发射场笼罩在不熄的蓝光之中。
姬人锐他们是最后一批上飞船的,坐的是“水晶球”号。这是一艘壳体透明的新型号飞船,可以直接通过舱壁观察外边的景象。在同步轨道上,三十五艘飞船已经排列成出发队形,每三艘一组,三艘之间靠得很近,组与组之间则拉得较远。这是田咪和习明哲的发明。他们在开发编队飞行技术时发现,既然这种虫洞式飞行在飞船之后拖着大约十个船身长的“本域空间”,那么,如果让几艘飞船紧靠着停在这片空间之中,应该可以被“免费托运”,就像在雁阵后部的雁群可以借助头雁所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