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三章 办学(一)
塔山是大兴安岭的余脉,也是东北原始大森林的边缘,山势险峻,林木繁茂。塔山县城依山而建,地势险要,城墙坚厚,易守难攻。县城不大,居民主要以猎户为主,这里临近锦州,又连着官道,所以逐渐成为人参、兽皮、药材等东北特产的重要交易市场。每月十五,是塔山县逢集的日子,每到十五这一天,四里八乡和居住在深山里的猎户、参客们都带着自己的猎物到这里来卖,来自各地的商客也赶在这一天来收购自己需要的货物。
赵强进驻塔山的这天正好逢集,街上人头攒动,叫卖声此起彼伏,热闹非凡。赵强一行都骑马穿着便装,后面还跟着十几挂大车,拉着需用的物品,象一个来赶集的客商。街道上人潮汹涌,拥挤不堪,赵强他们只能下了马,一行人挤着前行,经常有猎户挡住去路,手里展示着兽皮和药材,吆喝着开价,显是把他当成了买主儿。好容易穿过一条街道,前面十字路口却又被堵的水泄不通,只听人群中间有人在大声的说着什么,人群不断的发出哄笑,赵强好奇,挤进人群里,到了里圈,只见在路口中央并排站着三个人,三人居然长的相同的模样,各个身材高大,虎背熊腰,一律穿着虎皮的围裙和背心儿,手里拿着钢叉,三人身前的地上躺着一只两米多长的大虫,显然是他们的猎物。
赵强转头向陪同他来的一名参军问道:“这三位是什么人,你知道吗?”
参军说道:“知道!这三位在此地可是大大的有名,他们是孪生三兄弟,老大叫炎龙、老二叫炎虎、老三叫炎豹。他们是塔山深处炎家寨的猎户,力大无穷,凶悍无比,本领高强,专门猎杀猛兽凶禽,他们打的猎物往往能卖出高价,所以他们一下山,就有很多商户追着。”
“哦,是这样。”赵强点头。
炎家三兄弟正在那里叫卖这只老虎,由于三兄弟心意相通,所以说话时一人一句,前后相接,非常顺畅。
炎龙说道:“各位客商,这条大虫可是非比寻常。”
炎虎说道:“您仔细看了,这虎额头、四蹄、还有脖子都是白的。”
炎豹粗声说道:“稀罕!”
这老三有点憨,说话接后茬儿,好象现在的三句半中末尾的小丑一样,所以他一说话,大伙儿就哄笑一阵。
三人接着说道:“我们兄弟为打这条大虫可是费老劲了。”
“在山洞外面守了三天三夜没合眼。”
“遭罪!”
“哈哈哈哈。”众人轰笑,赵强也跟着笑了。
“各位客商您瞧仔细了,这条大虫是从嘴里入刀给杀死的,身上一点皮毛都没破。”
“各位客商给出个价钱吧,谁出的价高。”
“谁拿走!”
人群中走出几个皮货贩子,蹲在老虎跟前仔细的检看着,然后口里报着价儿:“一百两”、“一百五十两”、“二百两”、“我出三百两”。
人群中的赵强并不稀罕这条老虎,反倒想结识这三兄弟,于是随口说道:“我出一千两!”然后分开众人走到了圈里,众人听到他报了这么高的价儿,一声惊呼,目光一下子集中到赵强身上,那三兄弟也看着赵强,抱拳说道:“这位小兄弟真是识货的。”“这只老虎那就归你了。”“拿钱!”
赵强随手从兜里掏出一张一千两的银票,递给老三,然后抱拳说道:“在下今日结识三位壮士很是高兴,可否请你们帮我把这只老虎抬到县衙去,然后我请三位喝酒叙谈叙谈如何?”
三人听了,脸色都是一变,说道:“这么说这位是官府的人?”、“我们兄弟从不跟官府中人打交道。”、“不卖了!”炎豹说完,将那一千两的银票塞还给赵强,围观的众人又是一阵的哄叫。
赵强正错愕着,跟随赵强来的那个参军跳出人群,指着三兄弟说道:“放肆!这位是钦命四省总监军,赵强赵大人!尔等不得无礼。”
三兄弟一下愣了,围观的群众也都是一惊。炎龙说道:“原来您就是那个刚来的总监军!”
炎虎说道:“带领民团杀退了清军的赵大人!”
炎豹粗声说道:“小太监!”
在众人哄笑声中,三人竟一齐跪倒在地,围观群众听说这位就是打败清军的赵强,也都跟着跪倒,齐声说道:“给赵大人请安。”
赵强没想到,在这偏僻的所在,百姓居然也知道自己的名字,而且还爱戴有加,心中感动,扬声说道:“各位乡亲快快请起,各位厚爱,赵强实不敢当,快快请起。”
众人起身,炎龙说道:“赵大人,刚才不知是您,冒犯了大人,我等林间野人,说话粗鲁,还请莫怪。”
赵强说道:“诶,不知者不怪,壮士太客气了。”
炎虎说道:“大人即喜欢这虎,我们就送给大人。”
炎豹说道:“不要钱。”
赵强笑道:“那怎么行呢,钱还是要给的。”
炎龙正色说道:“钱我们是万万不要的,赵大人是杀退了清军的英雄,为我们这十里八乡的百姓报了仇,出了气,我们要您的钱,岂不让众人笑话我们贪财忘义吗。”
其他两兄弟也都点头,周围群众也齐声叫好儿。
赵强觉得为难,这三个东北汉子是发自真心要把老虎送给自己,硬要给钱怕要伤了他们的面子,他想起路上经过庄河的时候,那里的总兵官曾经送给自己几把倭刀,遂吩咐从人从行李取出三把,赵强说道:“赵强蒙三位厚爱,就收下这只老虎,不过三位壮士既然拿我当朋友,那就请收下我的这份见面礼。”说着将倭刀逐一递给他们三人。三人接过刀,拔出来观看,那刀做工精巧,是深海的寒铁打造,刀刃泛着青光,甚是坚韧锋利,刀柄、刀鞘还镶着红蓝宝石,很是名贵,价值远比那一千两银子还要高,他们有心推辞,又心中不舍。
赵强见三人对那刀爱不释手的样子,说道:“所谓宝刀配英雄,这刀只有放在壮士手中才能成为利刃,三位不必推辞,所谓情谊无价,我只想交你们几位朋友,并无他意。”
三人听了,也就欣然接受。围观众人又是一阵叫好。
三兄弟抬着老虎,跟随赵强到了府衙,负责县城守卫的一位偏将知道赵强今天要来这里,早已经把府衙收拾好了,在门口候着,赵强吩咐在花厅摆酒,邀了炎氏兄弟喝酒畅谈。通过一番叙谈,赵强对三兄弟的情况有了基本的了解。
原来,炎氏兄弟祖上是西夏国的一名勇士,因得罪了当时的西夏皇帝,举家逃到了这里,在塔山的密林里安了家,以打猎为生。后来他们同当地人通婚,家族渐渐人丁兴旺,逐步形成了现在的炎家寨。炎家的祖传武艺世代相传,加上后来几代人逐步演绎,创出一套独特的猎兽功夫,所以往往猎获甚丰。炎家祖上深觉官场黑暗,所以传下祖训,炎家人世代不得为官,不同官府交往。所以炎家寨即不缴税纳粮,也不应征出丁,官府多次派人去催缴,都给挡了回来,当地官府惧怕炎家人强悍会武,而且这里又邻近边关,怕激起了民变,所以并不敢用强,慢慢的也就由着他们了。
炎氏三兄弟身世也很奇特,他们是一胞三胎,母亲生他们时由于难产死去,刚生下来时,三人很是赢弱,又没有奶水哺育,眼见活不长久。他们的父亲也是个勇悍之人,情急之下当即就带着山寨中的男人,到老林中去寻找正在哺乳的猛兽,结果真的就在一个山洞中找到一只正在哺乳的花斑豹,众人合力将那母豹子擒来,连同两只小豹子一并带回山寨,三个兄弟同两只小豹子一起吃母豹子的奶水,这才活了性命长了起来,而且力大无穷,体格异常的强健,只老三炎豹由于生下来时缺氧,脑部受了损伤,有点憨憨的。炎家寨人感念豹子养活了三兄弟,从此不再猎豹。
赵强见这三个兄弟性情直率,又武艺高强,甚是喜爱,言谈之间流露出收纳之意,但见三人不愿在官家供职,也就不去勉强。三人临走之时,赵强还送给他们一些粮食和生活用品,才与他们依依不舍的告别了。
当天下午,赵强在塔县守军偏将的陪同下,巡视了县城。在城东有一个废弃的粮库,粮库外面院墙很高,里面地方很大,赵强决定就选这个地方做为建设学校的场所。
第二天,赵强开始着手操持学校的事情,他亲自设计了学校建设的草图,请手下在当地招募工匠,在原来仓库的旧址上开工修建校舍。
他接着落实学员招募的问题,赵强考虑自己的学校要培养文武两个方面的人才,而且总的思路是宁缺毋滥,一定要严格选人。他先行文给洪承畴,说在塔山县觉得不够安全,打算在军中挑选一些士兵组建自己的亲兵卫队,洪承畴欣然应允,当即指令各军配合监军大人选人。赵强派亲信随从亲自到东北驻军之中去挑人,选人的标准是四条:体格强健,年轻,有一定的文化基础,没有根底和背景。
他接着行文给四省的各级官府,说明自己要办一所书社,为国家培养人才,要各地官府张贴告示,在民间遴选推荐有一定文化基础、头脑伶俐的青年人才到塔城应征,他还说明,所有来参加学习的人,一旦入选,不仅吃住全包,每月还发给一份例钱。他同时要各地张榜招募和推荐当地的奇人异士,侠士硕儒,作为书舍西席教师。他还写信给远在通州的尚大勇和苏州的张晓东等人,让他们也帮忙推荐人才。
由于连年的战乱,朝廷已经连续几年没有在东北组织科举考试了,所以东北各地不少的秀才、童生一直没有机会出仕为官,赵强办书舍征集人才的消息传出,大家觉得这是个深造和讨出身的好机会,所以应者如潮。赵强在东北民望甚好,加上他威权很大,各级官员甚是巴结,花了不少的心思力气为他选拔和推荐生员,还不到十天的工夫,各地推荐来的应征者就拿着官府的荐书,络绎不绝的到了塔城,赵强指示随从包下了几间旅社,安排这些应征者食宿,且一律免费,同时在县衙设了几个考场,每天安排几场考试,考试的试题是赵强亲自拟的,却不是科举的八股文章,而是算术、地理、自然常识、人文、逻辑推理等内容五花八门的搀杂在一起,书本上那些“纯粹的学问”几乎没有,这次考试是想考察这些人基本的智力和知识水平,而且每天的考试内容也不一样,一些不问时势,稻谷不分的生员自然是傻了眼。每天考试完了,赵强都亲自阅卷,从中挑选认为合适的人选,第二天在县衙门口贴出榜文,入围的,着人安排到专门的馆舍居住休息,落榜的,一律发给路费送返回乡。就这样陆陆续续忙活了一个月,前来应征的人员前后竟有五千多人,从中筛选入围的有四百多人。接着组织第二轮考试,是在一个大礼堂安排一起进行,考题也是赵强出的,有两部分组成,一部分仍然是考察智力水平的,题的难度比初试增加了不少,另一部分是要求写一篇策论(作文),题目是“何以安万民”。考试完了,赵强又是亲自阅卷,这次阅卷他很是认真,智力题部分因为难度加大,所以考分拉的很开,而策论部分,赵强每一篇都是认真的阅研,通过文章体察每一个学生的思想认识水平和人品性情。接连阅卷三天,赵强从中挑选出一百八十多人入选,其他的则发给路费送返回家。第三轮是面试,由赵强亲自担任考官,他在县衙大堂里摆开考场,安排考生单个晋见,赵强根据考生的年龄、履历、考试成绩,找出一些问题来交谈,通过相面和对答,考较这些人反应、性情、人品和相貌,然后给出综合的意见,凡是背景不清楚、思想不对头,觉得拿不准、有疑虑的一概不要,这样就又筛选下去六十多人,最后还剩下一百一十人。
随从按照他的标准从各地官军中选拔出来的那些士兵也是用同样的程序进行考察,只是在考试题目和难度上略微不同,最后也选拔出来二百人,一共三百一十人,就成为了书舍的第一批学员。
赵强还觉得不放心,他想起了西点军校考察筛选新生的办法,于是决定组织一个月的强化军训,在实践中考察一下这些学员的基本素质,培养他们的服从意识和团队精神,不合格的还要再刷掉一些。
赵强从李刚那里调来了几名原来民团的教官,来负责军训的组织工作。他腾出手来,开始组织设计课程、物色教师和编写教材的工作了。
在教程和课程的设计上,赵强计划分成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基础课程,有算术、国文、体育、自然这几门课,第二阶段是实践课,分为军事、社会、经济、科学四门课,赵强的想法是用半年的时间教授基础课程,让学员掌握基本的知识,然后结合社会的实际情况安排半年的实践课程,一年以后,根据学员的兴趣和能力特点分班分组,组织专题的研究和实习,这样大约经过两年时间就可以培养出一批有用的人才了。
在授课教师的选择上,着实让赵强发了愁,各地官府虽推荐了不少人员前来应聘,但来的大多数都是教书的老先生,没有一个是设想中的奇人异士,博学硕儒。所以前来应聘教师的,大部分都叫赵强给客气的打发了回去,只留下几个年轻干练一些的,来给自己打下手。倒是有几个武术教习看上去还有两下子,赵强让他们负责教授体育,内容自然也是以武术为主。
没有合适的教师,赵强打算亲自上阵,而且算术和自然这两门课别人也教不了,在那个年代,这两方面的知识还没有形成体系,阿拉伯数字也还没有传到中国,自然科学方面的知识也只是有一些在农业、采矿、医药等方面的专业书籍,在民间尚无人去关注和推广。赵强抽时间搜肠刮肚的回忆自己在现代社会学习的那些知识,又找来这个时代关于这两方面知识论述的一些书籍,把现代和明末的两块知识比较对照,发现自己在小学、中学学习的那些简单的定理、公式,拿到这里来已经是足够的高深了。他把古代和现代的知识尽量糅合到一起,然后根据从易到难的顺序,逐章的编写算术和自然的课本,好在他上学时老师要求死记硬背的东西很多,居然也能回忆起不少的东西。考虑到这些学员是精心挑选出来的,本身都有一定的知识底子,且水平也参差不齐,讲的浅了,大伙没有兴趣,讲的深了,大伙又理解不了,所以赵强在课本编写方面颇费了一番脑筋,搞的他好几天没有睡好觉,好歹编好了课本,算是有了交代,他也打心眼里体会到了:当个老师还真他妈不容易!
眼看军训就要结束了,这国文老师还没有着落,那些古文拗口难懂,笔画繁多,赵强自己还没有把字认全呢,水平比那些学员还差,自己肯定是教不了。而且学习国文不仅仅是简单的学习语言文字,更重要的是要通过国文的学习给学生灌输有用的理念和思想,如果找一个腐儒,只会讲些温良恭俭让的道理或者只会骈四俪六的八股文章是肯定不行的。国文老师不仅要博学多才,还得是个有见识有担当的人,而且这个思想还得能同赵强合上拍,所以想找这么一个人出来着实不容易。
[手 机 电 子 书 : w w w . 5 1 7 z . c o m]
这一天傍晚,赵强从专门接待教师的驿馆出来,身着便装在大街上溜达着回府,他刚刚接待了几个地方上推荐来的教师,仍旧是满口之乎者也的酸儒,他一边走一边摇头,正走着,听到旁边有人招呼:“赵大人。”他停步转头一看,只见街边站着一个三十岁左右的年轻人,一身破旧的长衫,头发蓬乱,甚是落魄,那人左手持着一个算命的幡儿,右手拿着一只响鼓,正冲他笑着。这个年轻人这几天都在驿馆门口转悠,赵强看到过,却一直没有留意,现听到那人同他打招呼,于是说道:“先生是叫我吗?”
那年轻人赶步上前,冲赵强说道:“正是,在下看大人神形憔悴,印堂发暗,显是心气郁结所至”说着他装模作样的掐着指头,口中念念有词说道:“哎呀,大人这是天干不净,命犯桃花,西北有煞星冲犯,不得了!要不在下给大人起一卦如何?”
赵强这些日子忙的四脚朝天,睡眠不足,自然憔悴,可说他命犯桃花却是纯粹扯淡了,他没好气的说道:“我说你省省吧,这桃花别人犯得,本大人却犯不得,你别跟我这儿蒙事啦。”说完转身就走。
那年轻人赶忙扯了一下赵强的衣袖说道:“哎、哎!大人别走呀,对不起赵大人,我刚才是信口胡诌,我本是个书生,在外游学,流落到此,没了盘缠,实在是过不下去了,这才借了这身行头,混几个饭钱,我听说大人仁德爱才,所以才出此下策,想找大人打个秋风。”
赵强听他说话文邹邹的,确实象个文士,于是从兜里摸出一锭银子塞到那人手中说道:“你实话实说不就得了,干吗非拐这么大的弯儿呀。看你年轻轻的,就该找点正经营生养活自己,整天混吃骗喝的可不怎么样。这点儿银子拿去用吧。”
那人接过银子,感激的点着头,说道:“多谢大人的接济,也多谢大人教诲。”他见赵强要走,赶紧又说道:“哎!大人,我听说您正办书社呢,不知身边是否缺帮手,我想跟着大人办差,也好自食其力。”
赵强手头确实缺人,他见这小伙子挺伶俐,又是落魄之人,有心收纳,于是说道:“跟我办差可不是好玩的,我用人苛刻,要求极严,没有点儿真本事可混不下去,你可想好喽。”
年轻人笑着说道:“那是自然,如果蒙大人收纳,学生自然不敢稍有松懈。”
“恩,即如此,你跟我来吧。”赵强觉得还需要考察一下此人,于是带着他进了街边一家面馆儿,想一边吃饭一边再详细了解一下此人的情况。
两人在一个雅间落座,简单要了两个小菜和面条,赵强正想开口问话,那年轻人却先开口了:“赵大人,我听说您这次是自己出钱办这个书社,您耗费这么大的财力和精力目的为何呀?”
“这个吗,我是想为国家培养出一批人才。”赵强说道。
“哦?”
“如今国家内忧外患,民生凋敝,人才凋零,屡受外族的辱掠,可谓多灾多难,急需一大批治国之才,安邦之将,所以我才有此念。”
“哦,大人心胸如此宏达,学生佩服。那大人打算如何培养这些学生,培养出的这些人才,大人打算如何安排呢?”年轻人又问。
“这个吗,我也没有最后想好,反正得教那些真正有用的东西,什么科学、军事、经济等等。培养出人来,那自然是根据各自的特长为国家出力,也不一定为官,经商、作学问、搞研究都可以,只要对国家、对老百姓有利就行。”赵强侃侃说道。他本来想考察这个书生,不想连对方的名字还不知道呢,却先被考较了一番,心中不服,正想询问他的情况,却见那书生已然跪倒在地,叩头说道:“大人果然是济世之才,在下顾炎武愿追随大人,效犬马之劳!”
“顾炎武!”赵强听了,心中大惊,这个顾炎武可是历史上大大有名的人物,在历史课本上也有介绍,他是明末清初的大文豪、思想家,江南名士,写过很多本书,还一再拒绝为清廷效力,不食清廷俸禄,是个民族气节很重的人。赵强没想到眼前这个落魄的书生,居然就是历史上大名鼎鼎的顾炎武,赶忙扶起他说道:“哎呀!原来是顾先生,我是久闻大名如雷贯耳啊,您来了可是太好了。”
当时的顾炎武还不到三十岁,出身书香门第,少年博学,中过举人,因厌恶官场腐败黑暗,所以没有出仕为官,而是到各地游学,在江南刚刚开始崭露头角,名气并不大,所以赵强说久闻大名,倒象是一句客气话了。
顾炎武起身,从包裹里取出一封书信,递给赵强,原来是苏州知府张晓东给赵强的信,是推荐顾炎武的荐书。
原来,赵强给张晓东写信,详细的谈及了自己办学的思路,请他物色推荐合适的教师,那张晓东与顾炎武相熟,知道他博学大才又是个有思想、想干事儿的人,觉得他挺符合赵强的要求,当时恰巧顾炎武在苏州逗留,所以就找到他说起了赵强办学的事情,顾炎武早就听说过赵强的事情,很是景仰,听张晓东介绍了赵强办学的想法,觉得很好,也愿意前来效力,所以当即就揣着张晓东写的荐书辗转千里到了塔城。他到了这里以后,却没有直接去投奔赵强,而是先在城里住下来,私下了解赵强的为官、办学等各方面的情况,了解一圈下来,觉得赵强确实是个清廉有为的好官,刚才一番对话又印证了赵强有强国安民的远大抱负,深觉佩服,这才决心报效。
赵强看了信,冲顾炎武抱拳说道:“顾先生,我这里正在发愁,找不到合适的国文教师,恰巧你就来了,我想就聘了您来负责讲国学如何?”
“在下全凭大人安排。”顾炎武说道。
“好,不过我还想知道,您打算怎么来教这国文?”赵强问道。
“回大人,我想大人要培养的是济世救国的有用之才,而不是只会写圣颂文章酸文秀才。所以如要在下讲国文,那么我打算不讲那些八股文章,而是经史子集都要涉及,挑选那些精彩的篇章讲授。另外在下讲国文要讲做人的道理,济世的思想、强国的宏论。不知如此是否符合大人的要求。”顾炎武侃侃而谈,俯仰之间文豪大家的风采依稀可见。
顾炎武的想法与赵强不谋而合,赵强抚掌笑道:“先生之言正合我意,真是大才之人,真知灼见呐。”
两人惺惺相惜,想见恨晚,加了酒菜,欢谈畅饮,一直聊到深夜方散。
正文2 第44~48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