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章(1 / 1)

岳立天中 芦雅萍 3063 汉字|9 英文 字 3个月前

第四十章

这天,随玉纯一同来了个人,来人可是雪如再不曾料想到的。

只见他一副跑江湖的着扮:头上低低地戴了个草帽,压着上半个脸,连腮胡子又挡了下半个脸。一身青布夹袄,腰里扎着一个青布扎巾,脚登一双抓地虎靴。

那人摘去草帽时,雪如立马惊喜地大叫了起来:“王大哥!是你呵?”

——来人正是当年曾经把翰昌绑到山上、后来忠心耿耿一直跟随翰昌闯荡天下的山大王王石磙!

王石磙满脸憨厚地笑笑,说他是孟县长专意派来看望杜先生的。又说:“孟县长在那边一直惦着你。老担心你会因樊将军的缘故受什么连累。果然,路上我就听申先生说了你的事儿。真没想到,你这样的好人,也会受这么大的委屈。”一边说着,一边从怀里掏出了一封信来,“这是孟县长给你的信。”

雪如接过信,迫不及待地一把撕开,翰昌在信中告诉雪如:眼下,他已经改弦易辙。原因是因为这个官当得太窝囊啦!他不想靠搜刮民脂民膏的钱财去贿赂讨好上司,为仕途开道。加上势单力薄,故而在那个小城当任的几年里,处处被人设卡,不仅什么事也干不成,还被人挤兑得够呛!

他在信中感叹:当初,弟兄们在山城那一番挥洒激扬的日子实在是酣畅快意啊!又说,去年,他被人检举说有赤化言行,在大清党中受到了很大的牵连。后来多亏舅父一位故交从中周旋,方才得以幸免!然而,他对当今的政府已感到了一种深深的绝望和厌烦。种种缘故,才于一年前自行辞官,跑到南方兵工厂做事了。

眼下,他通过朋友结识了一群很特殊的人,并在信中赞颂这些人才真正是“中华民族未来的希望”,说他们那一群人所探索的是一条完全不同的路子,他一定要雪如到南方一趟,认识认识他们……

雪如心内明白:翰昌所指的那群“中华民族未来的希望”人物,极有可能就是所谓的“异党”。

几个月前,他通过朋友的介绍,也曾结识了几个从省城来山城的这样几个“异党”朋友。那段日子,国民政府在全国范围内对他们的组织进行了一次大范围的清洗。这几个人听人说杜先生的人品忠厚仗义、德行也靠得住,便托了可靠的中间人,恳请雪如帮他们解救一位遭人陷害、被关进山城警察署的朋友。

据当时的形势,此类事情是十分棘手也是十分敏感的,犹其是政府官员,人人对此避之犹恐不及。然而,雪如却很爽快地应承下了。他通过各方关系,私下打点,大家合谋用了个李代桃僵的方法,最终解救出了他们那位朋友。

那位被解救出来的朋友看模样只有二十六七岁。大冷的天身上只穿了一件半旧的棉袍。他和雪如握手时,雪如发觉他的一双手竟然冰凉得吓人时,当即就把自己身上的一件紫羔毛的马褂脱下来披在了他身上。

那位被解救的朋友紧紧握着雪如的两手,两眼噙着泪,半晌才哽咽着说了句:“杜先生……解衣衣我者!”

后来,两下谈话中,雪如听他们分析和评价当今国民的状况和命运、国家的前途和危机等等一些观点来,当时就觉得很新鲜、也挺耐人寻味。比起过去自己所接触、所信奉的一些救国救民的道理,似乎更有着不可否认的犀利、透彻和精僻。雪如对他们提到的“只有彻底砸碎旧世界,才能建成新世界”的理论,感到颇为新奇和震撼。

因他们有事急着赶到偃师去,两下匆匆就告别了。雪如一直把他们送到山城西十里铺,不仅支助了他们一部分盘缠,还派了大哥的两个徒弟,交待要一直送他们到了目的地再返回来。

分手时,几个人轮番紧紧地握着雪如的手,好久都不忍松开……

窗外,春光明媚,绿树如洗。春天是如此美好!世界是如此广阔!只要活着,只要有信心,人就有很多路可走呵!

渐渐地,雪如觉着自己开始生出一股子新的激情来!滚滚的思绪一时仿如浪花泛起,骤然哗荡在他的心间。

过去,自己真的是太书生意气了!竟然幻想着会在短短的几年、十几年里,靠着他们这一班子热血青年和进步文人,用所谓的救国方略把世道给改变个模样来!真是太天真啦!如今刚刚明白一点:如果没有一个安定的政治局势,没有一个大一统的和平环境,奢谈什么教育救国?妄想什么实业强国?一切根本是无源之水、无基之厦啊——在这个千疮百孔的社会里,在这样军阀混战的大局势下,自己和父老乡亲们一起,拚尽了心血努力,几年来,建工厂、办学校、办义学、搞自治、实施国民新法,一时倒也是红红火火;然而,一阵枪炮、一把恶火,所有的努力和奋斗,多少年的汗水心血,多少人的辛勤智慧,几千年的文化古迹,眨眼之间就不是都成了一片废墟、一缕硝烟了么?

------------

尾 声

山顶上的几户百姓都知道:山顶清泉寺有个人称“二达摩”的得道高僧,法号素正。虽说性情怪异了些,可身上的功夫却是如何了得!

素正法师做完晚殿的三堂功课后,将佛龛前的长明灯注满清油,旋过脸来,蓦见一轮煌煌的山月,透过窗外那株百年丹桂斑驳疏密的枝叶窥望着他。

他打了个寒噤。

这时,山风卷起的松涛从后山隐隐传来,轰响一如悬崖跌瀑。

玄幽的山月刹时便被山风卷过的浓云遮住了。大地霎时陷入了一片漆暗之中。

寺院愈发显得幽邃而寂绝了。

这是一座历经了千年沧桑的古老寺院,它静静地盘踞在密林环拥的山岙子里。寺墙凭借着天然陡峭的笋状山岩自然形成,周围便是茫无际涯的原始密林。

有人说,这座山寺所处的这方山岙子,蕴藏着一种极旺的“气”,是凝聚了整座少室精魂的“气”。

因通往这处山寺的山路格外险峭,故而很少有知道这里还藏有这么一座寺院的。除了附近山梁子上的几家百姓,山下几乎很少有人能攀上来。就连成日把守一方的山大王也很少光顾这里。山寺因而便远离了世俗的纷争,也少了人世的诸多喧哗,成了一方人迹罕至的修行福地。

听说,前些日子,有十几个被官兵四处重金缉拿的乱匪,其中有还一个被驻军长官用一千大洋悬赏收购其脑袋的匪首,逃窜到此地,一眼看中了这块易守难攻的宝地和那几间还算整齐的殿堂石洞。见山寺中僧人不多,本想在此称霸暂避一时的,但当他们闯进大殿后,那端坐在佛堂之上的素正法师阖目合十,连眼皮儿也没有抬,不知口中吐出几个什么字来,那为首的匪酋竟一下子被震住了,扑通一声跪倒在法师脚下,顿时泪流满面泣不成声……

第二天,那伙山匪三叩九拜地一路出寺去了,从此销声匿迹。

这所寺院里,除了素正法师以外,另还有五六位亦僧亦道的修行人。虽说房屋古旧了些,倒也颇能避些山间的飘风急雨。虽说清苦孤寂了些,可出家人却自有出家人的逍遥自在之处——每日晨昏自有山风明月相伴,四季皆有松柏鸟雀厮守;更兼长空之碎雨素雪,山涧之春花秋实,崖畔之飞瀑挂冰……冬去春来,陶陶然亦悠悠然,好一份清清静静的神仙洞府,僧道天地。

山寺的当家和尚素正,偶尔也出外云游一番。或是化缘、或是朝山,蓑衣芒鞋,无牵无挂;萍飘篷转,来去自由。不知何时,倏尔就又飘回寺中依旧念经修行、坐禅练拳。日月飘忽,草木枯荣,不觉已在此修炼好些年头了。

回想长老初来乍到之时,着了身不僧不道的衣裳,顶了头不俗不仙、不僧不道、长及肩膀的乱发。初来寺时,几位僧道还有些嫌弃于他,不几日里,众位僧道便诚惶诚恐、诚心诚意地折服了,千恳万求地推举他为山寺住持。

那时,还有居住在山间的几个青皮后生不时叨扰山寺一番。不承想,自这位不僧不道的野和尚来到山寺之后,再无人敢来相扰了!谁也不曾料想,这个长毛和尚,身上竟藏着如此的好功夫!漫说三五结伙,就是七八成群,也被他一个个收拾得鼻青脸肿,动弹不得。

不打不成交!

于是,便有附近的山民相传,说山顶寺里来了一个黑面红须的大和尚。武艺怎生了得!飞檐走壁,百步穿杨,手劈山石,脚踹崖岩,吹一口气便能掀倒一株一搂粗的大树,云云……越传越神乎!

于是乎,就有想来山寺拜师学艺的青皮后生,相继来到寺里。

那长毛和尚起初抱定了主意,决不交结任何俗人的。然而,最终禁不住他们一而再、三而四的虔诚虔心,前前后后地围着,只管师父长、师父短地叫着。有的干脆自己剃了光葫芦,口口声声要当和尚,任你如何发脾气、如何冷淡,赖在寺里,再也赶他不走了。

长老无奈,见其中素有善根的,方才收了七八个俗家的徒儿,平时略传了一、二段功夫,权且以图寺院宁静。

于是就有了俗家子弟们时不时送些衣物米粮的上山来。然而,间或也把一些尘世间的纷杀嚣闹也给捎到密林掩蔽的山寺里来了。如樊将军被少林寺的妙兴救出重围他自己却战死沙场啦,红枪会几千人众攻打县城啦,少林寺的寺院被山城驻军石旅长用大炮轰平、大火整整烧了七七四十九天直到这会儿还没有着完啦,山城哪家大户人家被绑了票等等凡间的喧哗之事也都上山来了。听他们胡说八道之时,另几位凡心肉胎的僧道们竟听得津津有味。

---------------------------用户上传之内容结束--------------------------------

声明:本书为看下书我要网(kxs51.com)的用户上传至其在本站的存储空间,本站只提供TXT全集电子书存储服务以及免费下载服务,以上作品内容之版权与本站无任何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