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344 章(1 / 1)

锦衣当国 特别白 2000 汉字|0 英文 字 2个月前

边墙之外有了据点,开始进攻,草原上的各个部落都是处于守势,或者归附或者溃散,或者被歼灭,自然没有余地去滋扰边镇。

拿这个例子来比辽镇,辽镇边墙北边和东边地方广大,海西女真、北山女真还有各族部落群居,这次虽然灭掉了建州女真,海西女真也是损失惨重,可隐患尚在,不能掉以轻心,而且辽镇边墙外的东边和其余各边镇之外不同,其余各边镇的北边都是戈壁草原,辽镇边墙外却是肥沃田土,一年虽然只有一季,可这一季的出产已经是足够的丰富,设置据点向外进攻扩张,保证辽镇的安全是一方面,这样的领土对大明可是好处多多。

然后王锡爵又是很具体的说明,在辽镇现在的土地上实行严格的清丈田亩,不允许侵占和隐没,逼迫辽镇的缙绅地主走出边墙去垦殖拓荒,一切仿照归化城的例子,允许他们自己组织团练,在边墙外由他们输入境内的产品实行免税云云。

奏折上说的这些都是颇有条理,作为内阁次辅,写奏折写的这么条理分明自然是理所应当的事情,王锡爵素来也有能臣的评价,不过他的能力却不是在奏折上论述的这些,一个久在江南和中枢的文官,怎么可能对九边,还有对这几年才兴起的殖民拓荒如此明白。

大家心里也都是有数,王锡爵能写出这些东西,背后王通搞不好出力很多,这方面王通确实有口碑,在这种事情上,他总是为大明考虑。

以往大军出征,大家谈论的担心的都是胜负如何,如何筹措军饷,如何收拾残局,这一次,大家对胜负都没怎么担心了,所议论的都是那一封封的奏折。

每一封奏折可能都是代表着朝廷今后政策的变化,有千千万万的人相关,受到这样那样的影响。

王锡爵的边墙之外拓荒之议,从朝廷到京师,从京师传遍北方各省,所用的时间并不长,定出策略需要很长的时间,不过上到勋贵官僚,下到缙绅豪强,却都明白这个代表着什么,大家不都是后悔归化城那一波没赶上吗?没有及时的出塞做事,结果原来很多不如自己的现在都是发了大财,这辽镇边墙外,怎么看都要比那归化城外强啊,就算不去那里做生意,那攥一把都流油的黑土地,圈出来个千顷万顷的,弄些农奴种地,不也是快活吗?

至于蛮子凶悍,这个也不怕,临走前去天津卫那边买了大车和火器,雇用几个老兵组成的护卫队,怕他作甚,等扎根了自己练乡勇团练,出去抢他娘的……

一时间从京师到北直隶,从山西到山东,上上下下,群情汹涌,都在召集人手,购买装备,准备出关冒险。

很多人开始还没什么把握,可看到京师那些和太监和大臣有这样那样关系的人都纷纷准备,也就知道这件事靠谱了,那就别落下跟着发财吧!

东征大军报大捷,报完胜的捷报到达京师之后,更是给这股潮流火上浇油,既然外面已经被肃清成这个样子,那大家更要抓紧了,何况天津卫那边已经有消息过来,三江商行已经捷足先登,这更说明问题。

不过京师官场还有和官场相关的一干人等,一方面安排自己的亲信人等去发财,另一方面却是将注意力转了回来。

东征大军去辽镇,合计斩首近六万,得贼酋首级而还,这是何等的大功,作为主帅的王通应该如何封赏。

别的不说,这次的大功之后,监军的陈矩实际上封侯都有先例,王通已经是侯爵,朝廷应该给他什么。

有句古语“冯唐易老,李广难封”,这个话在京师被人改了下,唤作“王通不老,王通难封”。

若是王通垂垂老矣,就是封王也无所谓了,大不了下一代降格给个世袭罔替的位置,荣养就是,徐达在当时的北平府病死后,朝廷追封为王,但他的子弟都是国公,世袭罔替,尊贵非常。

可王通现在还年轻,也是二十余岁,功业却已经大的惊人,封国公明显是亏待了,可如果封王的话,他年轻且身体壮健,想必还有许多年的人生岁月,王通又是掌握兵权,又有生财之地,给了他太高的爵位,天子置于何处,皇帝大都是活的比臣子要短,到时候,置太子于何处。

若是不封赏,甚至和上次一样,弄个赐婚的把戏来敲打,天下人心寒,朝廷体面荡然无存,而且东征大军的将士会怎么看,对主帅的封赏往往是个标杆,主帅封赏的厚,下面的也不会差了。

如果主帅这边就让人心寒齿冷,那么下面的将士们会怎么想,虎威军如此强悍,动摇虎威军军心,让虎威军将士愤懑,这个责任没人能担得起。

以做事的规矩程序来说,王通这个报捷的文书一到,就证明这次战役完结,接下来该是朝廷派人去验看首级,查证军功,然后朝廷相关衙门定封赏犒劳,还要昭告天下甚至拜祭太庙云云。

验看首级、查证军功的事情干脆就没有人提,王通那边报上来的只会比实际少,断然不会多,这定封赏犒劳,大家却也不出声了,眼下这时节,说什么话都有不小的风险,既然如此,大家倒都是知道如何做。

“事关重大,臣等不敢妄言,但请圣裁……”

所有相关人等的奏折上都是这么说,宫内也有传闻,说万历皇帝看奏折的时候,在御书房摔了杯子。

一千零一十三

“张伴伴说什么?”

五月下半的时候,宫内能靠近万历皇帝的宦官们发现,赵金亮不见了几天,这可是稀罕事,大家心里琢磨,能让赵公公出宫去的,肯定是第一等的要紧差事。

也就是三天不见,三天后赵金亮回宫,急忙的去了乾清宫的书房,万历皇帝急等着见他。

“张公公说,他在天津卫闲居,连门都很少出,时局也是糊涂,万岁爷的问询他不敢出什么主意,害怕耽误了大事,请万岁爷赎罪。”

赵金亮回答的很清楚,听到这个的万历皇帝却有些泄气,谁也不是傻子,张诚分明是和外朝的那些大臣一个意思,都不想说意见。

“母后那边只说要慎重对待,张伴伴也是这般言语。”

万历皇帝焦躁走了几步,转头对赵金亮说道:

“你知道申阁老怎么讲吗?”

“奴婢不知道?”

“他说天下人都在看着此事,而且此次大军功绩重大,王通地位非同寻常,应当朕这边圣裁。”

赵金亮低头,也不敢说话,这几位大佬的意思一样,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