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079 章(1 / 1)

锦衣当国 特别白 2000 汉字|0 英文 字 2个月前

有他的道理,韩霞的哥哥是韩刚,算是王通军中得力的亲卫将领,和军方关系不浅,张红英一直是在马婆子身边,协助管理王通的内宅事,而宋婵婵为王通收集情报,统管一方系统也有几年。

女人闲在家里不做事,特别是富贵悠闲,肯定会有麻烦,这三个女人身份背景又都是有一点特殊,任何一方独大,抓到的权力太多,都有可能影响王通整个系统的平衡,造成混乱,那可不是王通希望看到的。

另外,让自己的妻妾掌握一些隐秘的力量,这对王通来说也是必须,毕竟现在外面给人看到的实力,盯着的人太多。

这也只有王通的内宅能做出这等事,若是旁人,恐怕早就是闹了起来,韩霞只有一个哥哥,而且年纪还小,懂得有限,张红英奢望不多,无非是嫁做贵人妇,宋婵婵又觉得配不上王通,处处谦退。

正因为三女这样的情况,所以王通可以分权让她们做这样的事情,王通晚上睡下也是自己觉得好笑,明明是夫妻,却弄得好像是军中和衙门中那样,弄个平衡权谋,实在是无趣之极。

……

将家事大体安排完,也是七月间了,万历皇帝给王通的旨意就是七月中前往江南查案,也该到启程的时候。

但自从确定了王通去查办松江府徐家侵占田地一案后,万历皇帝也不着急了,这一月间无论是王通上朝时,还是私下召对的时候,万历皇帝从来不提这件事,也从不催促。

这个态度王通明白,朝臣们也明白,左右王通已经答应去江南了,那查办松江徐家一案这件事,就不那么重要了。

“徐阶对大明有大功,朝野人脉根基更是深厚,你去江南查案,不必太过寻根究底,意思到了就是。”

连万历皇帝都是这样说,谁都知道这个案子到底要怎么查办,高高举起,轻轻落下而已。

万历皇帝对王通的态度几次变化,让下面的人还是有些摸不准,在七月初的时候,也有人上疏,说天津卫如今是要害地方,但实质上等同于军管,清军厅同知权限极小,无关痛痒,这个和朝廷体制不合,请朝廷在天津卫设直隶州。

上疏的御史在第二天就被撤职流放,罪责颇为的严重——“居心叵测”“祸乱朝纲”,流放的地方是凉州卫。

谁也没有想到处置这么严厉,处置的这么快,甚至以往惯常的那种言官和清流的声援都没来得及组织。

大家都是始料不及,因为这个奏疏的内容根本没有这么严重,就算是说错了,无非是留中或者是申斥,可万不至于是发配凉州卫,这个处置是对谁,是当年抨击张居正不去丁忧守制,反而被夺情的那几个言官。

这样的严厉处置也说明一个问题,万历皇帝可能想要补偿王通,又或者已经确认了王通的忠心,要无条件的相信了。

不光是对这个,锦衣卫指挥同知任大同被撤职问罪之后,加上王通升迁留下来的那个,锦衣卫一下子空出来两个指挥同知的位置,这可是实权的高官缺份,眼下是做官的人多,位置却太少,一下子有这样两个缺份,众人都是眼红。

“王通掌锦衣亲军已经足够,再多两人,平白多出麻烦来,若真要补,让王通选人补吧!”

万历皇帝这句话倒是显出他对王通的信任,锦衣卫都指挥使没有两个指挥同知的帮忙,的确会忙碌些,不过少了制约,权势也是膨胀的厉害。

王通自然不会真不设指挥同知,也不会自己选人来补,他只是按照以往的惯例提了自己的人选,请万历皇帝判断。

治安司千户李文远被任命为锦衣卫指挥同知,另一个指挥同知的位置空缺,万历皇帝做了这个人事任命,这个人选其实也算各方平衡的结果,万历皇帝又笼络了虎威军的营官李虎头,李文远这个人又是王通熟悉亲善的,大家都能接受。

也是七月初,蓟镇那边传来了草原上的消息,退出多伦的科尔沁部又是回返,重新占据了这片水草丰美之地。

在这个地方休养生息,招募小部落,科尔沁部也会慢慢的恢复过来,他在和辽镇大军的对抗中的确伤了元气。

不过,王通出征占据了归化城,灭掉了俺答部,李成梁出征,人数还多于王通,又有各项便利之处,这个战果可以说是远远不如,两相比较之下,王通取得的功绩到底是什么成色,就不言自明了。

这样的对比,最让人哑口无言,朝野百官都是无话可说,先前夸赞辽镇大军的声音都小了很多,如今这个状况,越是夸赞辽镇,等于将王通抬的越高。

……

“杨先生,锦衣卫衙门内外的事,多和李大哥、吕大人这边商议,他们二人会尽心帮忙。”

“请大人放心。”

这已经是在通州地界了,在运河的码头上,王通正在和一干送别的人叮嘱,那边杨思尘领命,这边吕万才开口说道:

“锦衣卫的要紧事还是要王兄弟你这边拿主意,快马加急联系,也耽误不了什么时间。”

王通笑着点点头,边上李文远沉声说道:

“大人,江南恐怕已经知道大人要去的消息了,大人此去,恐怕不会那么顺利。”

“不是恐怕,那边肯定已经知道了。”

王通笑着说道。

八百二十

大明天下两京十三省,算上军镇外藩,真是幅员万里,辽阔无比的疆土。

在这个时代,这么大的地盘带来的问题是传递消息的不便,京师偏生又在大明的北边边境,天子守国门,可这也有个大麻烦,那就是从京师向其他各省传递消息,需要的时间太长,毕竟快马奔驰速度也有限。

这也是为什么要在南京设置南京六部,设置南京兵部尚书,南京镇守太监和南京守备三位一体的制度,算是设立副中心,免得因为路途太远消息不畅,失去对南方的控制。

京师的消息去往南京,去往江南各府,快马出京,人只在换马的时候下马,一路不停,最快也要十天的时间。

大明官方公务上的是十一天,也就是说,两京传递消息在十一天到达,是正常的。

不过京师多少官员出自江南,京师的多少政策又和江南有千丝万缕的关系,漕运的大批物资又都是从江南运来。

官场上、商场上,多少政治、金钱上的东西都需要不停的沟通往来,不说别的,两淮盐商富甲天下,户部关于盐业的消息对他们重要之极,稍有波动都是十万甚至百万两的进出,如何能不用心。

用更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