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549 章(1 / 1)

明帝国的崛起 九悟 2000 汉字|0 英文 字 2个月前

导致经济增长乏力,经济增长率下降。

总而言之,“通缩”这个问题是非常严重的,会影响到明朝社会的方方面面。

张昭不是经济学家,只是看过类似的观点。具体的环节他是大不懂的。但从他后来者的角度来看,不管通缩、通胀都是有问题的。而明朝中央政府必须要有调控货币政策的能力。

现在的问题就在于,明朝政府根本没有这样的能力。连银子的产量都不够,还说个屁!

而在明朝如今的背景之下,发行纸币这条路是已经切切实实暂时被堵死。

大明宝钞基本成为一个笑话。一贯当“十文”在明间通用。

张昭自己搞的纸币也只是相当于“粮票”、“饭票”在学校内小范围的通用。

所以,银矿对明朝而言至关重要。

当然,随着地理大发现的逐步深入,全球范围内的银矿会多起来。最终还得实现金本位,必须要掌控金矿。

王守仁一听就懂。这根本不需要什么经济学知识。白银是货币,同时这就意味是财富。

东瀛有白银矿,张昭往东打那不是很正常的事?

而要去东瀛,肯定要被高丽半岛拿下来。这是基本的军事常识。

王守仁点头道:“这个情况我倒是不知道。”

谈到这里,张昭也没有保留,道:“伯安兄,其实要和鞑靼人决战,胜肯定的是能胜的。等辽东四布政司稳固下来,朝廷也不会缺马匹。届时马政可以废除。

有骑兵在手,大胜可期。但是,想要彻底的灭绝鞑靼人却是不可能的。这种情况就像是太宗皇帝时,屡次北伐打得蒙元残部瓦剌和鞑靼望风而逃。但几十年后如何?

鞑靼人可以退到漠北去,以我们的后勤运输能力,根本就难以灭掉他们。

所以,和鞑靼人的决战,要么不打,打就要灭掉他们,如唐朝那般设安北都护府,把漠北之地都要囊括进大明的版图之中。否则就是虚耗国力。

所以,我在天子面前陈述大明接下来的战略方向,分别是东进,南扩,西进。东面据有高丽、东瀛,得其国力、民众以资大明。向南恢复安南布政司,南洋,把持海贸,征收商税。

向西打通西域,如人张开两臂,对鞑靼、瓦刺形成合围之势。为灭国之战做好准备。”

其实,张昭这说的是军事角度的看法。从政治的角度而言,在弘治朝不和鞑靼决战的原因有两个。第一,弘治皇帝恐怕没有以举国之力灭掉鞑靼人的魄力。

这种“豪赌”不符合弘治皇帝的性格,也不符合李东阳等辅臣的观念。

所以,张昭能怎么办?

第二,在北面留下一个强敌,显然更有利于大明内部的改革。

把鞑靼人打得大败,赶到漠北去能有何用?还不是明成祖时期的局面?永乐皇帝死后五十年,他的重孙给人虏去了。

刀枪入库,马放南山,在儒家的框架下专心搞文治是没前途的。

王守仁大致明白张昭的意思,微微颔首,捻须沉吟着。这是他第一次听闻“国策”。

张昭的这想法大概率会是大明接下来几十年军事行动的指导思想。

“听子尚的意思,大明日后会不断的向外扩张。那么,子尚大致要让大明的土地扩张到何处呢?”

张昭仰头一笑,喊道:“小二,拿地图来。”

这个问题,他非常有兴趣和王圣人分享。不知道会不会对心学产生一些影响。

第五百七十二章 终章(上)

改名为“辽东新闻学院”的校园中,一条条笔直的水泥大道将之分割为一个个整齐的方格,颇具军事化的风格。

校内的道路四通八达,一个个的铭牌路标指示着来访者。各种品类的树木组成的一处处树林点缀着校园景色。

位于校园南侧的女生宿舍楼五楼504寝室,韩芷韵刚从食堂里带了早餐回来给室友。

新闻学院这里的女生宿舍标准是四人间。睡在木头床铺上的室友抱着被子道:“韵姐,今天周末心情这么好吗?听说大礼堂里今晚有教授歌曲。你去吗?”

韩芷韵正一个个的给室友分配早餐,她在宿舍里年纪最大,这帮十五六岁初次离家的小姑娘们都要她照顾着,清雅的脸庞上不自觉的勾勒出一抹动人的笑容,清声道:“不去。我有别的事情。”

一名室友起哄道:“韵姐,你昨天下午就逃课,不会是有情况了吧?”

韩芷韵娴雅的一笑,用手指捋着额前的秀发,心虚的道:“哪有的事?”

这时,寝室门口传来敲门声,打开门,隔壁寝室的一名同学笑盈盈的通知:“韩同学,楼下有一个很英俊的青年公子找你,他说他姓张,请你下去一见。”说完,又八卦的问一句:“他是谁啊?”

504寝室里顿时一阵哄笑。

韩芷韵刚刚矢口否认,接着下面就有男子来找。这脸丢的…

不过她心中此刻充满着难言惊喜,“呀,他怎么来了?”心里甜滋滋的,但终归是面嫩,给室友和同学挤兑得俏脸绯红,赶紧从衣柜里取衣,准备换衣裳。

张昭在新闻学院的女生宿舍楼下面等了约四十分钟。期间,以他的容貌、气度自然是引得出入的女生频频瞩目,小声谈论他是谁。

才开学一个月,新闻学院里的男生们还没有“发明”到女生楼下喊人的追求手段。张昭这算是第一例。当然,此后新闻学院的男生就学会了。

韩芷韵穿着昨日的青色长裙,更换过腰间的腰带,耳垂上带着漂亮的银饰耳坠,随着她走动而摇晃着,更添她极美的风姿,修长婀娜的大美人。

她走出宿舍楼对树下站立着风采玉立的张昭嫣然一笑,小步上前来,方才轻轻的小声道:“张郎。”

张昭微笑着点头,再看她薄施粉黛更显明丽的俏脸,赞道:“真漂亮。”

虽说等了近四十分钟,但他是心甘情愿。而且,女为悦己者容。韵儿明显在楼上打扮。

韩芷韵笑靥如花,含羞带俏的看着张昭,美眸中情意绵绵,轻声问道:“你怎么来了?今天不是和小璇约好见面的吗?”

张昭做个手势,和她一起往校外走去,笑着道:“那不是在下午吗?我上午还有空着的。我家乡里有首歌曲,里头有句歌词叫做‘从来只见新人笑,有谁记得旧人哭’。我可不愿意干这种事啊。”

韩芷韵抿嘴一笑,心中柔柔的。

虽说是周末的上午,虽说新闻学院占地面积辽阔,且第一学期招生人数只有三百人左右,但是张昭和韩芷韵走在一起,依旧是回头率非常高。

很明显韩芷韵是新闻学院里的“名人”。

走过宿舍楼前的大道,往树林里的林荫小道走去,张昭看着四周无人,将她耳边的发丝轻柔的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