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都司的局势,张昭在私下里和他闲聊时,大致的勾勒过。
说的直白点,张昭就是希望奴儿干都司诸部起兵反叛大明,然后他出兵清理地方,把土地分配给移民。帮助大明开疆拓土,彻底的控制奴儿干都司。
换言之,当前建州女真苏护部起兵反叛,张昭迟迟不出兵,原因就在这里。
张昭希望反叛的火烧得更大一点。
而在平叛之前,肯定是要先将后路安排好。辽东这里,反对军制改革,反对卫所改革的旗帜就是辽东总兵郭令。
他看到张昭的奏章时,是支持张昭的意见的。现在的问题就在于,他在御前会议上实在不好直接驳斥重臣或者阁臣们的观点,否则必定会引来“乞骸骨”。
反倒是之前他若是就此事私下里和阁臣们商议或者招刘大夏觐见,反而可以畅所欲言。
议事规模,大有大的好处。小也有小的好处啊。
当然,私下里沟通,阁臣们和刘大夏未必真的会卖他这个皇帝的帐。需要耐心说服。
“呵”
刘大夏话音刚落就引来吏部尚书马升的一声嘲讽,“刘大人身为兵部尚书,目光短浅至此吗?”
刘大夏和马升的关系不那么融洽。这时,脸黑下来。拱拱手,道:“马大人有何高见?”
马升年龄更大,他今年七十九岁,作为数朝老臣,弘治中兴的参与者,他直接开地图炮,“你们只看到张昭盯着辽东总兵这个位置。难道就没有看到辽东目前剑拔弩张的局势吗?”
前说过,以大明朝的政治格局,吏部天官是唯一敢于且能和内阁大学士当面“放对”的人物。
马升并没把首辅刘健、三辅谢迁的脸面看得多重,直接暗指他们鼠目寸光,“你们整天脑子里想着制衡,制衡,国事就不重要了?
就算张昭不整训辽东军,以张昭总督五镇这个名分,这五镇的将官都可以和他牵扯上关系。底下的军官要投靠他,你们真拦的住?制衡不制衡很重要?
早点让他完成移民,开发二十万户在籍百姓,然后把他的将军印收回来,把他总督五镇军务的职权收回来,这才是正理。
现在辽东镇什么情况,你们没仔细的看张昭的奏章吗?真按照你们的方案处理,把辽东总兵郭令留在辽东,那么本部请问诸位,辽东的卫所改革、军制改革还要不要做?
刘东山建议郭令配合张昭,他会怎么配合?大明官场上的陋习,诸位难道真的一点都不知道?
张昭要废除辽阳诸卫所,触动辽东总兵郭令的根本利益。两人在辽东发生冲突结果是什么?势必会拖延辽东的改革。诸位制衡张昭的目的倒是达到了。
但在籍的二十万百姓何时才能到户部?辽东军的整训到底要不要做?难道,大明多添加数万精兵你们不愿意?
以本官看来,诸位是因去年的大胜有点飘然然。忘记草原上的鞑靼人,忘记南海的叛乱。大明当前的局势自然是一片大好,但能做的更好,为何不做?”
马升这话说的非常公道。
当然,他这公道话之外,还有张昭附属送来的书信。
实话说,弘治朝真要论政治权谋,满朝大臣有一个算一个,排名第一的是谁?李东阳李阁老。排名第二的是谁?当今储相、翰林学士杨廷和。
次一档的人物不太好分。譬如刘瑾、刘健、谢迁、王恕、马升、杨一清等人谁的权谋更厉害估计是众说纷纭。
这两位大佬那是公认的牛逼!
但是,张昭的私信并没有发给这两人,而是直接给和他从来没有私交的马升。
马天官这种名臣,人品杠杠的。张昭愿意相信他一心为国。
不要以为这是虚假的。明史中这样的大臣并不少。所以,青史记载着他们的名字、事迹。
比如于谦于少保。他难道不知道正统皇帝重新登基之后会弄死他?当时力主另立天子的就是他。以于少保当时的权位,夺门之变和小孩子过家家有什么区别?
但是夺门之变的当晚,于少保什么事情都没干。因为,当时的景泰皇帝的儿子死掉了。太子是正统皇帝的儿子朱见深。他阻拦,于他个人而言是有益的。不阻拦,是对国家有利的。
再比如:成化朝的商辂商相公,嘉靖朝的首辅夏言,万历朝的首辅张居正张相公。
此刻的事实证明,张昭的眼光并没有错。
马升愿意因为国事,为他说几句公道话。
弘治皇帝心中微喜,开口道:“马尚书言之有理。”
第五百零四章 惴惴不安的海西女真
马文升开骂,弘治皇帝“补刀”。局势瞬间逆转。
别看御前会议中有发言权、投票权的有十几个人。但真正有影响力的就那么几位。
马文升有句话确实说到一部分朝臣的心中,最近随着弘治皇帝将御前会议的形势固定下来,朝堂之中出现“懒政”的迹象。
皇帝都没打算拼死拼活的干,低下的大臣们当然是意思意思就得了。这和成化朝是一个样。
而具体反应到朝政上,就是一帮大臣们丧失进取之心。
从弘治十六年的情况来看,说不上四海升平,海晏河清,但真正的是有“中兴”气象啊!朝廷的赋税在增加,在籍的户数在增多,军事上更是连连取得胜利。
任何一个执政大臣或者庙堂重臣,都不能说对目前的局面不满意。
其实这也很正常,想想看,三贤相在内阁中待了多久?
从弘治八年谢迁入阁开始算起,至今差不多快十年啊。当时的首辅是徐溥,弘治皇帝的正牌子老师,刘健、谢迁都是他的拎包小弟。刘健是弘治十一年任首辅。
再想想看,朝中的大臣们有多少是老臣?自王恕致仕,马文升年老体衰,升任吏部尚书,弘治朝能做事的大臣就一茬不如一茬。而弘治十四年回京的刘大夏,办事的能力是有的。
但此公只有守成之心。完全没有王恕、马文升二人在弘治初年锐意做事,拨乱反正,一扫天下风气的那种气概。
马文升这一骂,犹如当头棒喝!
…
…
朝廷支持张昭意见的公文于四月初五抵达沈阳。此时距离张昭将辽东总兵郭令停职过去四天。
按照常理张昭此时应该在开原和海西女真四部首领们“畅谈未来”,但实际上呢?
四月初的开原,处处都是山花绽放。山林中郁郁葱葱。
开原参将方兴一肚子的牢骚都憋回去,忙碌的安抚着抵达开原城的海西女真四部。
明朝时的开原,并非今开原城。而是辽海卫所在的地方。从长城中的关隘:镇北关进来,沿大清河而走,就是开原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