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461 章(1 / 1)

明帝国的崛起 九悟 2000 汉字|0 英文 字 2个月前

还有一个大猛人:杨兄。

也就是王华为人“老实”,被刘瑾给贬黜到南京,否则以他的资历,在谢迁之后,内阁中应该会有他一席之地。他毕竟是教授过正德皇帝啊!

三声净鞭响后,弘治皇帝在太监们的簇拥下进来。朝臣全部都站起来相迎,待弘治皇帝落座之后,由首辅刘健带领着武大臣,躬身行礼,齐声道:“臣等参见陛下。”

弘治皇帝穿着红色的龙袍,抬手道:“诸卿免礼。诸卿中老臣不少,议事时间过长,难免久乏。朕和诸卿今日坐议国事,且先试行之。”说着,对首辅刘健道:“刘先生,开始吧。”

皇帝主持会议,维持议事流程的当然是首辅的活儿。要商议那些事,这是早就发下去的。

随着印刷机的出现,印刷十几份会议通知并非什么难事。很快就能印刷好。

而决定哪些事上会,这是阁臣和弘治皇帝确定的。

首辅刘健七十岁许,起身回话,“陛下体恤老臣等,实乃仁君。臣等铭感五内。”

弘治皇帝高居于御座上,微微一笑,温声道:“刘先生,坐下来说话。”

刘健坐下来,拿起会议通知扫一眼,道:“第一件事是发行弘治银元。并以银元赎买金矿、银矿。也因此要修订当前管理矿山的办法。诸位有何高见?”

关于银元的发行,朝堂重臣基本都有共识。这可以提高国库收入。这就是所谓铸币税。

关键问题在于如何让银元通行。

侣钟道:“大明皇家银行发行的银元我等都见过,确实铸造的非常精美。但铸币权如何能放在个人手中?本官建议铸币权归户部所有。”

来了。

第四百七十九章 交锋(二)

国泰商行是弘治皇帝的,这不能动。大明皇家银行是张昭个人的,这还不能动?

而户部尚书侣钟作为能臣,也并非是针对张昭。从户部尚书的职责而言,谁愿意把铸币权给一家私人银行?

一枚弘治银元差不多含银量是六钱,要当一两银子用,这里面是近四成的利润啊!

这钱难道不应该归国库吗?

无论谁来当户部尚书,都不可能让张昭去赚这笔钱。当然,铸造技术只有皇家银行有。工部都没有。因此,需要和张昭谈一谈。这年头除非是被抄家,大臣们的私人财产还是受到保护的。

所以,是否有人给侣尚书吹风这不重要。重要的是,道理就是这么个道理。

刘健作为首辅,在此事上直接表态,斩钉截铁的道:“理当如此。”

这就是张昭当日得罪刘首辅的后果的最直接体现。

其实,一般而言,越是重要的人物在议事时其表态就越靠后。因为,如果他态度亮出来,结果事情是相反的走向,那对其声望是致命的打击。

但此刻户部尚书侣钟高举“大义”之旗,刘健心中早有决断,因而直接亮出态度,摆明车马。这也是他观察重臣们谁和张昭走的近的机会。

张昭一介武勋,在这样的场合当然是没有“小弟”的,事实上他就是年纪最小的人,时年十九岁。

他只能亲自下场。

张昭站起来,对首辅刘健拱手一礼,道:“阁老,户部当然应当拥有铸造弘治银元的权限。下官赞同。”

张昭这话说出来,不少人都有种刘阁老一拳打在棉花上的感觉。但同时亦觉得张昭很“悲哀”。

辛苦一场,上跳下窜,又是研发制造银元的技术,又是说服天子,又是在报纸上造势,结果在庙堂之上,所有的好处瞬间被刘首辅拿走。何苦来哉?

礼部尚书张升就觉得非常痛快。小伙子,你还跳不跳?别着急,这还只是今天的开始。

河东派的影响力还是很大啊。侣钟成化二年的进士,和城西白马书院山长唐宽是同年。

太监张忠嘴角慢慢的勾勒出一抹笑容,在正殿的墙角看着站起来的张昭。

他和刘瑾有同感。这位新秦伯独占天子、东宫的宠信,那他们这些内监怎么办?

把张昭弄下去。

英国公张懋心里叹口气。设身处地的想一想,他处在张昭这个处境该怎么办?

有舍才有得啊。

这一大笔“横财”只能是舍弃,为等会接下来掌握大宁都司的军权打好基础。朝廷总不能吃相太难看吧?

鉴于张昭以往机敏的表现,坐着的庙堂重臣们都知道他肯定要“挣扎”一下。但是,效果如何这就很难说。

每位大臣神情、想法不一,都是看着右侧长桌前站起来穿着一身绯袍伯爵官服的张昭。

张昭“敷衍”完刘首辅,转身面向弘治皇帝,躬身一礼,道:“陛下,臣奏请在银元上印刷陛下天颜,使得我大明百姓俱感念陛下治理天下的恩德。”

“嚯”

养心殿中响起轻微的哗然。

新秦伯张昭这是公认的跪舔皇帝,还要不要读书人的节操?还要不要大臣体面?

好吧,他本来就是武勋,确实不用要节操、脸面。

其实有几个大臣心里有点酸:张昭角度找得好啊。这拍马屁的水准

其实明代的臣,名臣一流的自不用说。但是要说拍皇帝的马屁真不算个新鲜事。前面的成化朝就不说了。正德后面的嘉靖朝,首辅夏言青词就写的好。

李东阳看着张昭那挺拔的身姿,心里笑着摇头。他已经知道张昭接下来要怎么做。

腊月二十五日张昭进宫说起这事。前两天天子已经和他们几个阁臣沟通过,还拿出铭刻着他图像的银元。有图像的比没图像的银元好看的多。

这事他们三个阁臣是同意的。这点面子能不给天子?那还谈什么君臣相得?

但是,张昭这是第一次在朝臣面前提出来,这就占了先手。

张昭和弘治皇帝没有就此次“御前会议”沟通,腊月底面圣时该聊的话题都聊了。这时,张昭提出来,弘治皇帝心中就是一喜,装模作样的犹豫道:“如此可行?”

李东阳、谢迁两个阁臣表示赞同。答应了的事情,内阁自不会反悔。刘首辅七十一岁的人有点拉不下脸来。

谢迁发挥巧舌如簧的水平,吹捧道:“陛下自御极之来,恭俭有制,勤政爱民,体貌大臣,开广言路,节用爱人,休息乎无为。于此十六年,父老称弘治之盛。

如今,有大明会典,遗泽后世。武有覆灭朵颜三卫,威震诸国。铸造弘治银元正当其时。厮令天下万国之臣民,知我皇明天子之御颜,流芳百世。”

谢迁如此猛的火力,一帮朝臣们立即跟上。这也不算昧着良心说话。弘治十六年,治武功远超前朝。他们这些大臣吹捧皇帝两句有何不可?

也是吹捧我们自己嘛!

弘治皇帝满脸笑容,顺水推舟的张昭道:“准卿所奏。”

张昭高声道:“陛下圣明。臣回去就令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