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编辑过去。或者,你那个印刷机要考虑卖他们几台。”
张昭笑着摇摇头,轻轻的吐出一口气,“子远兄,烦请你转告李阁老,就说‘我知道了’。”
退,是不可能退的。他仗着先发优势和明朝文官集团对报纸的不了解,占据先手,将其密集的权力之网给撕开一条口子,此时怎么能退让呢?
明朝文官集团的厉害之处,其中之一,不就是舆论掌握在他们手里吗?说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说你不行,你就不行。行也不首发
他另有办法。
李幽表情微微有些错愕,道:“好吧。”说着,又忍不住劝道:“子尚,不可强来啊!退一步,海阔天空。”
“我知道。京师职业技术学院教材编写的事,你费点心。”
…
…
礼部尚书张升攻讦真理报的事情,当然不能堂而皇之的刊登在报纸上。
张昭在办报之初,就和招聘来的监生们约法三章。其中一条就是:不能辱骂、诽谤三品以上的大员。
御前的事,谁敢乱编排?真的锦衣卫和东厂这些鹰犬都是吃干饭的吗?
论道报挖了一大批真理报的编辑、记者,这个约法三章的内容自然也被带过去。
但是,论道报不报道,不代表余夫子不知道。
第二天的上午,余夫子约定国公府的世孙徐光祚在报社镇的酒楼中见面详谈。
一个下午的时间足够消息传播了。而今天早晨就有弹劾真理报的奏章递到宫中。
上午炙热的阳光晒的报社镇中鳞次栉比的民居、各种店铺屋顶上冒烟。
如今报社镇这里是越发的繁华。其原因是城东这里人口正在慢慢的汇聚。
报社镇过去一里路就是新起的京师职业技术学院,学生、老师五六百人。这些人都是在报社镇消费。再过去五里许就是美食镇。
而论道报前段时间又扩招进一倍的印刷工人。光是两家报社的印刷工人就不下两千余人。
二楼的雅间中,余夫子拱手道:“这段时间承蒙徐世孙看顾,在下感激不尽。且在这里敬世孙一杯。”
徐光祚早有心里准备,和余夫子喝一杯,道:“余夫子这是打算去何处高就?”
余夫子道:“在下和李空同有旧,准备去他那里的报社共襄盛举。”
李空同,就是李梦阳。这位仁兄和李阁老的名字只有一字之隔,但也是一位很有名的人物。他是明朝前七子中的领袖人物。他们提倡“文必秦汉,诗必盛唐”的复古运动。
徐光祚一听就懂,然后微微惊讶。
他还以为余夫子是和礼部尚书张升的门生走在一起。没想到是李梦阳那帮人。
张昭这又多出一批意料之外的敌人啊!
他其实很清楚,余夫子之前也和他提过,希望论道报与真理报区分开,不要走白话文的路线。要爱惜文字。写白话文成何体统?
但是他遵从已经离开的孟先生的教导,向真理报学习。论道报的文风其实正在逐渐的转白话文。因为这样报纸才有广大的受众啊!
而余夫子这帮进士,显然是不认可这种道理。肯定也是看不起写白话文的人。
徐光祚收起惊讶的神情,笑着道:“那我在这里祝余夫子前程似锦。只是我一个疑问,不知道余夫子是否能为我解惑?礼部尚书张升攻讦真理报不成。怎么李梦阳会开报社?”
他记得很清楚。真理报和论道报都是弘治皇帝亲口允许的。否则,你当通政司的官员们都是吃干饭的吗?
余夫子笑笑,“自有人会在天子面前进言。天子既然不愿意禁真理报,那应当把报禁放开。”
徐光祚明白过来,心里琢磨着。
…
…
两三天内,科道言官们对真理报的弹劾奏章就堆满弘治皇帝的书房。
而在天子面前请开报禁的是兵部尚书刘大夏。他直接上奏章给弘治皇帝:细数真理报掌控舆论之弊端,请开报禁。
内阁票拟的意见是:同意。
消息随后就传开。
这其实意味着局势的复杂化。礼部尚书张升攻击真理报,请求禁掉真理报可以看做是信号。而随后文官集团的力量并没有都跟着张升走。
在一片喊打喊杀中,刘大夏代表的是另一个方向。他们主张“削弱”真理报的力量。
在这样的背景中,弘治皇帝宣张昭进宫。
召见地点是乾清宫中的西暖阁。一场忽如其来的暴雨让天地间都变得阴暗。乌云密布。
弘治皇帝一身明黄色的龙袍,在窗户边看雨,让张昭平身后,道:“张爱卿,你是什么意见?”
他本来是想帮张昭遮挡“风雨”的。毕竟,数日前张昭帮他修复了和太子的关系。但是,朝中的风波愈演愈烈,仅凭着“不表态”已经糊弄不过去。
他想听听张昭这个当事人的意见。
第三百六十八章 君臣论报
暴雨噼里啪啦的砸在琉璃瓦上,再顺着朱红的廊柱流下来。
弘治皇帝在玻璃窗前转过身来,看着张昭。
他御极这些年,朝政总体上还算平稳。并没有大的党争。但自弘治十四年张昭冒出头后,朝政纷争不断。
他并非如先帝那样是一个怕麻烦的皇帝。谁敢制造麻烦,先帝就解决制造麻烦的人。而他希望能解决大明的问题,带领着大明重新走向辉煌。
此心,从未改变!
张昭这两天都在家里编写京师职业技术学院的教材。
他开设这个技术学院的目的是培养产业工人。准确的说是培养报纸印刷工人和纺织工人。
所以,要在一年之内教授给学生的技能是明确的。第一,要识字。能够简单的读写。第二,掌握相关的工作技巧。
难点并不第二点。去工厂实习个几个月,让老师傅带一带,基本都能熟悉,毕竟不是什么特别复杂的岗位。难点在于第一点。南口村张家私塾就有小学教育。学制是三年。
张昭现在要做的是压缩、削减这三年的知识,浓缩到一年甚至大半年之内。
而他在家中编写教材,并非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他在等礼部尚书张升攻击真理报这件事发酵。
所以,弘治皇帝召他进宫问他对这件事的想法。他并没有迟疑,行一礼,陈述道:“陛下,臣以为刘尚书开报禁的提议可行。”
其实,刘大夏提议开报禁,正是他所构思的解决办法。你们御史不都说真理报上阻塞言路吗?行,把这个行业放开。这帽子总不能还继续往真理报头上扣吧?
他前几天和李幽见面,就是这个想法。
他根本没打算“扶持”论道报。而是想把明朝的报禁放开。这样,营造一个看似公平的舆论环境。
但实际上,真理报占据着先发优势,又有他这个穿越者的见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