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四章 乱世纭纷
天启年间致仕的名臣可不止徐光启一个,天启五年到天启七年大明朝堂可谓天昏地暗,日月无光。
魏忠贤权倾朝野,只手遮天,天下人都不知道还有皇上,只知道有一个九千岁魏公公。
阉党当道,朝纲败坏,东林党人被残酷迫害,正直之士羞与阉党为伍,大多选择了致仕而去。
这场致仕狂潮首先是从内阁开始的,魏忠贤为了争夺内阁的掌控权,诬陷、耍无赖、假传圣旨等等,无所不用其极,内阁首辅叶向高、内阁首辅韩爌、内阁首辅朱国祯相继愤而辞呈,致仕而去,内阁就剩下顾秉谦、魏广微、黄立极、冯铨等阿姨奉承依附阉党的无耻之徒,正直之士致仕狂潮由此拉开序幕。
少傅、太子太师、吏部尚书、建极殿大学士朱延禧致仕;
礼部尚书翁正春致仕;
兵部尚书崔景荣致仕;
工部尚书黄克缵致仕;
刑部尚书王纪致仕;
吏部左侍郎詹事府詹事萧云举致仕;
太常寺卿董其昌致仕;
礼部左侍郎薛三省致仕;
礼部右侍郎兼侍读学士徐光启致仕;
户部右侍郎毕懋良致仕;
都察院右都御史李宗延致仕;
都察院右副都御史赵彦致仕;
都察院右佥都御史毕懋康致仕。
等等等等,再加上被魏忠贤罢免的东林党人。
吏部尚书赵南星;
礼部尚书孙慎行;
工部尚书冯从吾;
都察院左都御史高攀龙;
都察院左副都御使杨链;
都察院左佥都御史左光斗;
都察院右佥都御史周起元;
吏部左侍郎邹元标;
吏部右侍郎陈于廷;
兵部左侍郎李瑾;
兵部右侍郎李邦华;
户部左侍郎郑三俊;
刑部左侍郎王之寀;
通政使司左通政使刘宗周;
大理寺少卿惠世扬;
太仆寺少卿周朝瑞;
等等等等,朝野上下从内阁到六部、都察院,所有五品以上大员不是被魏忠贤罢免,就是主动辞呈,致仕而去,魏忠贤再狡诏以自己的干儿子、干孙子等阉党中坚代之,整个京城朝堂几成阉党天下。
这还只是刚刚开始,阉党掌控朝廷大权之后,南都金陵的风云也慢慢开始被搅动了。
一开始,果如杨文忠所言,阉党并没有直接来掌控南都六部,而是一脚把两个朝廷名臣踢到了金陵。
这两个人在明末历史上也是相当有名的,一个是原兵部左侍郎袁可立,另一个是原都察院右都御史、户部左侍郎毕自严。
这两人并非东林党人,但是在朝堂之上一直维护东林党,忤逆魏忠贤,魏忠贤忍无可忍,干脆将他们贬到了金陵,让他们来养老。
毕自严被踢到金陵之后,先是任南都都察院右都御史,而后又被群臣推举为南都户部尚书。
他并不是那种自暴自弃的人,南都户部也并不是无事可做,他原本想好好整顿一下南都户部,将南直隶及浙江、江西、湖广诸省的税赋抓起来,严管漕运和盐引勘合发放,撑起大明税赋的半边天。
但是,他才刚上任不久,魏忠贤便派来亲信宦官崔文升总督漕运,意图贪占漕运所得。
这崔文升是明光宗泰昌年间的司礼监秉笔太监,御药房掌印,正是他给光宗下大黄药,吃的光宗腹泻不止,不能上朝,然后又把鸿胪寺丞李可灼进献的红丸当仙药,给光宗服了,使得光宗暴毙!
这红丸案当时可是轰动朝堂,可因为红丸是内阁首辅浙党首领方从哲建议光宗服用的,所以,作为当事人的崔文升和李可灼得到浙党的极力维护,并未受到严惩,李可灼只是发配边疆,崔文升也只是贬斥到南都就完事了。
崔文升可是害死光宗的罪魁祸首,现在魏忠贤竟然要启用他来总督漕运,毕自严自然恼火异常,坚决抵制,他与阉党关系开始日趋紧张。
这还没完,紧接着,魏忠贤又听说南都太仆寺牧马草场有存银百万余两,便派来干儿子胡良辅前来索要,名义是做皇宫新建的三殿装饰费用。
结果,胡良辅一来,发现这是个谣传,他一两银子都没搜刮到,于是他便回去建议魏忠贤,卖掉南都太仆寺牧马草场,以充费用。
南都太仆寺牧马草场可是给大明的战马提供草料的所在,如果卖掉,大明便养不成战马了,这不是要打断明军的腿嘛,毕自严自然是坚决不同意。
魏忠贤也是恼火异常,他直接狡诏以皇帝的名义将毕自严大骂了一顿,崔文升总督漕运的事就这么定下来了,南都太仆寺牧马草场也卖掉了,毕自严气得直接称病辞归故里。
至于袁可立,被踢到金陵之后,先是任南都户部尚书,后面毕自严上任南都户部尚书,他又被群臣推举为南都兵部尚书,接了杨文忠的位置,成为张斌的顶头上司。
原本张斌以为可以借此机会拉拢这位明末的名臣了,可不曾想,袁可立才刚上任几天,便愤而辞归故里了。
这又是怎么回事呢?
原来,袁可立在京城把魏忠贤忤逆的太狠了,魏忠贤恨的牙痒痒,把他贬到金陵之后,魏忠贤还不想放过他,竟然派出爪牙天天跟踪监视他,想找出点事情,把他给收拾了。
袁可立察觉之后,自然是气到不行,干脆就辞职不干了,以免被魏忠贤诬陷,抓去诏狱折磨致死。
袁可立刚走,魏忠贤便派来了他的干儿子刘亭元接任南都兵部尚书,这刘亭元就是个酒囊饭袋,天天就知道吃喝玩乐,南都兵部倒是比以前还清闲了。
张斌这个时候也没什么办法,凭他现在的能耐还掀不翻阉党这个庞然大物,他能做的唯有等待时机。
当然,他这个等并不是坐等,这期间他也没闲着,一直在为今后的崛起做准备。
像曹化淳这个关键人物,他一直都在拉拢示好,两年多时间下来,曹家和张家都差不多亲如一家人了。
像《大明新军操练概论》的编写他也一直没有松懈,两年多时间下来,他终于把初稿给写出来了。
还有大金所屯卫的操练一直在秘密进行,徐光启和毕懋良等致仕名臣他也一直在拉拢,甚至他还参与了《农政全书》的编写。
这期间,他还做了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毕懋康就任南都工部右侍郎之后,他便催促毕懋康将废弃南都兵工厂重新启用,并想尽办法从京城的王恭厂调来了一批熟练的军匠,协助他研制燧发枪。
天启六年,王恭厂轰的一声炸了,大明制造火器的军匠却并未因此死绝,毕懋康在张斌的提点下,“歪打正着”,为大明的军工留下了最后一丝元气。
乱世纭纷,乌云遮天,张斌默默的准备着,准备着,等待那一丝曙光的到来。
终于。
天启七年八月,京城传来消息,皇上在客氏、魏忠贤等人的陪同下,到西苑游船戏耍,不幸落水,身体每况愈下,眼看着就要不行了,九千岁魏公公正到处寻找仙药为他治病呢!
第二卷 终章 千夫所指东林党
东林党并非一个现代意义上的政党,而是一群有着相同政治主张的文人组成的一个松散团体。
东林党的政治主张大致有以下几点:
第一,强烈要求改变宦官专权乱政的局面,主张“政事归于六部,公论付之言官”;
第二,竭力反对皇帝派遣矿监、税使到各地进行疯狂掠夺、横征暴敛,主张既重视农业,也重视工商业,要求惠商恤民、减轻赋税、垦荒屯田、兴修水利;
第三,反对屡见不鲜的科举舞弊行为,主张取士不分等级贵贱,按照个人才智,予以破格录用;
第四,加强在辽东的军事力量,积极防御后金的进攻。
总结起来,就是这四点政治主张,那么东林党怎么就成了千夫所指的无耻文人了呢?
第一点应该是无可厚非的,历朝历代因为宦官专权而天下大乱甚至是王国的例子屡见不鲜,明太祖朱元璋更是在皇宫门口竖了块铁牌,刻着“内臣不得干预政事,预者斩”,后面王振和刘瑾也用实际行动证实了宦官专权乱政有多么可怕。
第三点应该也没错,科举舞弊肯定是不对的,舞弊手法一般都是贿赂考官,以求功名,这样考上来的官员,首先不说他的能力如何,就最基本的廉洁奉公他们都很难做到。
第四点那就更不用说了,后金都打过来了,还不加强防御,难道想亡国吗?
东林党之所以被千夫所指,重点应该就是第二条了,他们反对皇帝派遣矿监、税使到各地进行疯狂掠夺、横征暴敛,要求惠商恤民、减轻赋税。
传闻,东林党反对收矿税和商税,使得国家财政入不敷出。
很明显,这是在断章取义,或者说,实在故意造谣。
他们是反对派遣矿监、税使到各地进行疯狂掠夺、横征暴敛,不是反对收矿税和商税。
他们为什么反对派遣矿监、税使呢?
这个跟万历朝后期的太监贪腐有很大的关系,所谓矿监、税使其实就是太监,据史料记载,太监充当矿监、税使,贪腐起来吓死人,他们基本上是收九缴一,也就是说,收上来的税赋,他们只上缴一成,其他九成全被他们给贪了!
这个并不是空口说瞎话,《明史》和很多其他史书上都有相关记载。
比如,万历中期的广东税监李凤的贪污冠绝整个万历朝,据揭发,他明取暗索,十不解一,他府中金玉珠宝堆积如山,玲珑异物充塞其门,他贪污的白银达到五千万两之巨,其它珍宝还不计其内。
又比如,陕西税监中官梁永(原皇宫御马监监丞)以钦差自居,假借巡视之名,横行霸道,劫掠各地富裕城镇.荼毒陕西,时梁永将搜刮的金银财宝,以十分之一进贡神宗收用.十分之九派亲信护送至京.由家转接收藏于京郊,其收藏金银财宝的库房多达十余间。
再比如,万历二十九年,内监孙隆到苏州充任税监,他勒令除已征税外,每机加派白银三钱,丝织品每匹加银三分,用以自肥,机户因此停工,几千织工染工失业,生活无路的织染工匠两千人集结于玄妙观,掀起了一场民变。
这些矿监、税使派到地方上横征暴敛,疯狂掠夺,难道不应该反对吗?
这些,毕竟是有史料可查的,一戳就破,所以,后面传闻又发展成东林党包庇地主豪强,为富商巨贾争利,反对收税。
这个是很明显的混淆视听,指鹿为马。
首先,不管是矿税还是商税,东林党都没有反对收,只是反对派遣矿监、税使。
然后,东林党要求惠商恤民、减轻赋税,这个税赋并不是光指矿税、茶税和盐税,也包括田赋。
最后,最重要的一点,挖矿的也是平民百姓,种茶的也是平民百姓,煮盐的还是平民百姓,减轻矿税和商税怎么就变成包庇地主豪强,为富商巨贾争利了呢?难道矿是豪强去挖的,茶是地主去种的,盐是豪强煮出来的?
文人有时候的确很可怕,当他们断章取义,扭曲事实,诬蔑文人的时候,全然没有意识到,自己也是文人。
没有最可怕,只有更可怕,到后面的传闻更为可怕。
什么魏忠贤才能救大明,东林党是明朝灭亡的罪魁祸首,明朝之所以灭亡,就是因为崇祯皇帝杀了魏忠贤,没人收拾东林党了!
首先,这个传闻最说不通的地方在于,大家都知道,魏忠贤不是崇祯杀的,他是自杀的,崇祯皇帝杀了魏忠贤这种谣言竟然也能造出来!
造谣者大概明白,不管是谁,只要稍微看一眼史料就会戳穿这个谎言,所以,后面他们又来了一个乾坤大挪移。
他们将万历朝东林党反对派遣矿监、税使到各地进行疯狂掠夺、横征暴敛,挪到崇祯朝,变成了东林党反对收税。
他们将天启初年东林党掌权也挪到崇祯朝,造成了崇祯朝就是东林党的天下,崇祯皇帝的圣旨都出不了宫的假象!
东林党反对收税,前面已经说过了,纯属断章取义,混淆视听,指鹿为马。
然后,来看看崇祯朝到底是不是东林党掌权。
明朝从朱元璋罢免宰相开始,实行的是内阁辅政的制度,也就是说,要掌权,最起码要掌控内阁。
那么,东林党在崇祯朝有没有掌控内阁呢?
据史料记载,崇祯皇帝生性多疑,崇祯朝总共十七年却换了五十多个内阁大学士!
这五十多个内阁大学士里面有多少东林党呢?东林党又有几个当上了内阁首辅呢?他们当内阁首辅的时间是多长呢?
首先,来看看崇祯朝所有内阁大学士的名单。
黄立极天启五年入阁天启七年致仕
来宗道天启七年入阁崇祯元年致仕
杨景辰天启七年入阁崇祯元年致仕
李标天启七年入阁崇祯三年致仕
周道登天启七年入阁崇祯二年致仕
钱龙锡天启七年入阁崇祯二年致仕
刘鸿训天启七年入阁崇祯元年革职
施风来天启七年入阁崇祯元年致仕
张瑞图天启七年入阁崇祯二年致仕
韩爌崇祯元年入阁崇祯三年致仕
李国普崇祯元年入阁崇祯元年致仕
成基命崇祯二年入阁崇祯三年致仕
孙承宗崇祯二年入阁崇祯四年致仕
何如宠崇祯二年入阁崇祯四年致仕
钱象坤崇祯二年入阁崇祯四年致仕
周延儒崇祯二年入阁崇祯六年致仕
崇祯十四年再次入阁崇祯十六年赐死
温体仁崇祯三年入阁崇祯十年致仕
吴宗达崇祯三年入阁崇祯十一年致仕
郑以伟崇祯三年入阁崇祯六年卒
徐光启崇祯五年入阁崇祯六年卒于任上
王应熊崇祯六年入阁崇祯八年致仕
何吾鹏崇祯七年入阁崇祯八年致仕
钱士升崇祯六年入阁崇祯九年致仕
文震孟崇祯八年入阁崇祯八年致仕
张至发崇祯八年入阁崇祯十一年致仕
孔贞远崇祯九年入阁崇祯十一年致仕
黄士俊崇祯九年入阁崇祯十一年致仕
贺逢圣崇祯九年入阁崇祯十年致仕
林讦崇祯九年入阁崇祯十年五月卒
刘宇亮崇祯十年入阁崇祯十二年致仕
傅冠崇祯十年入阁崇祯十一年致仕
薛国观崇祯十年入阁崇祯十四年赐死
程国祥崇祯十一年入阁崇祯十二年致仕
杨嗣昌崇祯十年入阁崇祯十年卒于任
方逢年崇祯十年入阁崇祯十一年致仕
蔡国用崇祯十年入阁崇祯十三年卒
范复粹崇祯十一年入阁崇祯十四年致仕
姚明恭崇祯十二年入阁崇祯十二年致仕
张四知崇祯十二年入阁崇祯十五年致仕
魏绍乘崇祯十二年入阁崇祯十五年致仕
谢陛崇祯十三年入阁崇祯十三年削籍
陈演崇祯十三年入阁崇祯十七年乞休
蒋德景崇祯十五年入阁崇祯十五年致仕
黄宗昉崇祯十五年入阁崇祯十六年致仕
吴甡崇祯十五年入阁崇祯十六年致仕
李建泰崇祯十六年入阁崇祯十七年被执
方岳贡崇祯十五年入阁崇祯十七年被掠死
丘瑜崇祯十七年入阁崇祯十七年被掠死
范景文崇祯十七年入阁崇祯十七年京陷时殉国
魏藻德崇祯十六年入阁崇祯十七年被掠死
崇祯朝总共十七年总共五十多个内阁大学士,正牌东林党人总共才六个,加上疑似或号称东林党的,总共十一个,分别是韩爌、周道登、钱龙锡、成基命、何如宠、孙承宗、文震孟、贺逢圣、程国祥、方逢年、范景文。
而这十一个人里面,当上内阁首辅的只有三个,分别是,周道登、韩爌、成基命。
周道登,崇祯元年六月任首辅,崇祯元年十二月致仕,总共六个月,不过,他只是疑似东林党,并不是真正的东林党,而且,他这个首辅还是抓阄抓出来的。
韩爌,崇祯元年十二月任首辅,崇祯三年三月致仕,总共十四个月。
成基命,崇祯三年三月任首辅,崇祯三年九月致仕,总共六个月,他这个首辅只是一个过渡首辅。
也就是说,崇祯朝总共十七年,东林党任首辅掌控内阁的时间总共才两年零两个月,而阉党的代表温体仁,一个人任首辅的时间就将近八年!
可见,崇祯并不是一个傀儡,他任用东林党人只是为了收拾阉党,等阉党收拾的差不多了,他担心东林党掌权,又开始重用阉党余孽,直到最后亡国。
崇祯朝到底是谁在掌权,应该说首先是崇祯皇帝,然后是阉党余孽,至于东林党,只是崇祯对付阉党的一把枪而已,打完他就扔一边去了。
最明显的例子,黄宗羲,东林七君子之一黄尊素的长子,明末有名的大文豪,崇祯四年就高中举人。
但是,有明一朝,他最后都没考上进士,大文豪科举都考不上,奇怪吗?
一点都不奇怪,因为他父亲是正宗的东林人,因为崇祯四年之后基本都是仇视东林党的阉党余孽掌权,所以,他考不上进士,可见崇祯朝是东林党在掌权就是个笑话。
当然,还有很多其他的传闻。
传闻,东林党贪腐,举几个东林党的代表人物。
比如韩爌,天启朝任首辅时被魏忠贤逼的辞归故里,魏忠贤又令他的干儿子崔呈秀诬陷韩爌窝藏赃银两千两,逼的韩爌不得不变卖家产和田地并向亲友借贷,才偿还了所谓的赃银。
最后,韩爌无处栖身,只能居于先人墓地,全家老小食不果腹,衣不遮体,凄惨无比。
这是贪腐?
又比如杨涟,魏忠贤诬陷他收受熊廷弼贿赂两万两,要追赃,可怜他全家财产不足千两,缇骑到应山抓捕时已诈走不少。
杨涟入狱后,家人将家产全部变卖,也远不能凑足两万之数,住宅卖掉之后,老母妻子无处安身,只好住在破庙,靠两个儿子沿街乞讨度。
虽然知情之人同情他们,纷纷解囊相助,仍无法凑足两万之数,一家人只能继续遭受迫害,直到崇祯皇帝即位,阉党集团伏诛,这种无休止的追比、迫害才告结束。
这是贪腐?
再比如魏大中,魏忠贤诬陷他收受熊廷弼贿赂三千两,他的长子魏学咿在父亲人狱后多方奔走,苦苦哀告,好不容易借得三千两,交完之后,心想父亲总可早日出来。
没想到阉党又给加了三百两,就这三百两,把魏大中的长子魏学咿逼死了。
魏大中被害之后,阉党又指示地方官府,严加催逼,魏学咿往来于嘉善和浙江之问,借贷乞讨,终无力还清赃银,最后在忧惧、愤激中死去。
这是贪腐?
东林党被阉党迫害,诬陷,追剿所谓的赃银,逼的东林党人的家属上街乞讨的不是一个两个,而是十多个,这是贪腐!
传闻,李自成打下京城之后,从各级官吏那里逼出白银七千余万两。
这个,应该是真的,但是,好事者却栽东林党身上了!
崇祯十七年,朝中唯一一个有记载的东林党人就是范景文,他在崇祯自缢之后就跟着自缢殉国了,不可能再逼他交银子助饷了吧?
也就是说,李自成逼交助饷的时候,朝堂上下,已经没有一个东林党人,这七千余万两硬栽东林党身上,真是荒唐至极!
传闻,东林党贪生怕死,在后金媚颜屈膝。
这个,跟后金打过仗的东林党人也不是一个两个,有点数不清。
比如,孙承宗,崇祯二年后金打到京城了,他被拉出来零时救火,打跑后金之后,崇祯立即把他撸了。
崇祯十一年,清军进攻高阳,孙承宗率领全城百姓及家人守城,城破后自缢而死。
又比如,黄道周犯颜直谏,崇祯骂他:“一生学问只办得一张佞口!”
隆武元年(公元1645年)九月十九日,黄道周募众数千人,马仅十余匹,筹一月粮,出仙霞关,与清兵抗击,兵败后被俘,宁死不屈,绝食十二天,最后,清军不得不把他杀了。
再比如,史可法,范景文,袁应泰等等,凡是与后金交战的东林党人,要么战死,要么不屈自缢,除了一个钱谦益。
最后,就说说这个钱谦益,阉党给他的评价天巧星浪子钱谦益,浪子何意,在古代是指游手好闲、风流倜傥、浪迹青楼妓馆的公子哥儿。
他自称东林领袖,这个领袖不知道怎么来的啊,万历三十二年,顾宪成在东林学院发起东林大会的时候,他还只是个流连青楼的风流秀才,连东林书院的门往哪边开的都不知道,他领导谁呢?
然后,他的为人处事,自负风流才子,贪腐严重,与东林主旨格格不入,他这个东林党人的身份也不知道怎么来的。
再看看他的为官经历。
天启元年,钱谦益出任浙江乡试主考官,转右春坊中允,参与修撰《神宗实录》,同年,浙江发生了科场舞弊案,受到牵连遭到罚俸的处分。天启二年,因病致仕。
天启四年钱谦益复出,主要承担《神宗实录》的编纂工作,同年,受御史崔呈秀和陈以瑞的弹劾,被革职回乡。
崇祯元年,钱谦益再度复出任詹事府詹事、礼部侍郎,在推举阁臣时,与温体仁、周延儒结怨,温体仁、周延儒趁追论钱谦益浙江乡试受贿,崇祯帝在文华殿亲自召见对质,钱谦益引咎撤职,坐杖罚。
崇祯十七年,钱谦益依附阉党余孽马士英、阮大铖,力荐阉党阮大铖为兵部侍郎,获得回报,出任南明礼部尚书。
南明弘光元年五月,清兵近逼金陵,兵临金陵城下,钱谦益随马士英、阮大铖等投降。
顺治六年到顺治十七年,钱谦益积极联络西南及东南反清复明势力,尽囊以资之,想赎罪,不过,已经迟了。
钱谦益的确是个反复无常的人,他一会儿自称东林领袖,一会儿依附阉党,一会儿投降清廷,一会儿反清复明,的确有点不知所谓。
不过,他并不是真正的东林领袖,甚至东林党的身份都有点牵强,一个钱谦益,代表整个东林党,这个传闻也不知道怎么传出来的。
制造这些传闻的人到底是为了什么,无法猜测,后面,马上会开始崇祯朝的朝堂争斗,谨以此概述一下崇祯朝的真实历史背景。
崇祯朝十七年换了五十多个内阁大学士,总结一个字就是,乱,朝堂上下乱七八糟,在这种复杂的环境中张斌怎么掌权呢?
本卷终,且看下卷分解。
第三卷 序章 天启的恩怨情仇
大明熹宗、达天、阐道、敦孝、笃友、章文、襄武、靖穆、庄勤、悊皇帝,光宗贞皇帝第一子也,于万历三十三年乙巳十一月十四日生,母曰:孝和皇太后王氏。
天启帝可以说是一个很倒霉的皇帝,从出生开始,他就很倒霉。
他爷爷明神宗万历皇帝宠信福王生母郑贵妃,不喜欢他奶奶王恭妃,欲废长立幼,立福王为太子,造成了万历朝有名的国本之争。
他父亲朱常洛最后虽然被封为太子,却一直不受他爷爷待见,甚至出现了郑贵妃指使人闯入太子居住的慈庆宫,持棍要打太子朱常洛的稀奇事,这也就是明末有名的梃击案。
他父亲都过的这么凄惨,他这个皇太孙的日子自然也不好过,更为倒霉的是,他母亲王选侍也不受他父亲朱常洛的待见,最后甚至被他父亲的宠妃李选侍殴打凌辱至死!
他的苦难还没结束,尤为凄惨的是,他还被明神宗指定给杀母仇人李选侍抚养!
他童年和少年时期过的日子之凄惨可想而知,这就使得他特别依赖他的乳母客氏,因为整个皇宫,就客氏对他好。
凄惨的童年和少年时期总算熬过去了,他父亲明光宗也继位了,他也成了皇太子,貌似幸福的日子就要开始了。
但是,倒霉催的,他父亲才继位一个月,就被郑贵妃联合浙党,先是一通泻药下去,让他拉了个半死,然后一颗红丸下去,直接要了他的命,这就是明末有名的红丸案。
他父亲去世了,他这个年仅十五岁的懵懂少年就要继位当皇帝了,貌似这下他总算是熬出头了。
可惜,他父亲刚一去世,李选侍便勾结郑贵妃,移居乾清宫,把他捏在手里,想要垂帘听政!
还好,这个时候东林党人杨涟、左光斗等挺身而出,促请群臣闯进乾清宫将他救出来正位登基,并将李选侍赶出了乾清宫,这就是明末有名的移宫案。
他继位之后,感念东林党的拥立之情,提拔了杨涟、左光斗、赵南星、高攀龙等从龙的功臣,许多正直之士也在朝中担任重要职务,方从哲等奸臣则逐渐被排挤出去。
而后,他又在东林党的建议下,迅速提拔了孙承宗、袁可立、袁崇焕等人驻防辽东一线,抵御后金进攻。
天启初年,可以说是众正盈朝,内外一心,吏治清明,百废待兴,大明又渐渐显露出中兴之姿,他很有望成为一位中兴之主。
但是,这个时候,一个不起眼的太监抓住时机,迅速窜起,最终,获取了他的信任,并利用他的信任逐渐掌控了朝堂的大权,原本中兴有望的大明又掉入了深渊。
这个太监就是魏忠贤,他原本只是个目不识丁的市井无奈,因好赌成性,输的还不起赌债,阉了自己,混进宫中。
他先是通过引荐自己进宫的恩人魏朝,拜入当时的大太监王安门下,骗取了王安的信任,然后利用王安的信任抢了与魏朝对食的假妻客氏,将魏朝放逐到凤阳,而后,他又利用客氏在天启面前的恩宠,一把掀翻了大太监王安,将他害死,从此独掌宫中大权!
客氏和魏忠贤对他温柔体贴、关怀备至,还为他出谋划策,协理朝政,天启自然对他们言听计从,信任有佳。
但是,正因为他太过于信任客氏和魏忠贤,东林党有意见了,当然,这个有意见并不是争宠什么的,主要是因为,历朝历代无数血的教训,妇寺干政,天下必乱!
于是,东林党建议天启按例将客氏赶出皇宫。
于是,客氏与魏忠贤狼狈为奸,开始反击东林党人。
这个时候,天启做出了选择,他,选择,继续信任客氏和魏忠贤!
封建皇朝就是这样,有了皇帝的信任,就有一切,最后,自然是魏忠贤和客氏胜出,东林党人几乎被他杀了个精光,东林书院也被他捣毁了,满朝文武都换上了他的干儿子、干孙子等阉党中坚。
天启这样做,是对还是错呢?
先看看他自己和他的家人过的怎么样。
首先是后宫,后宫之主并不是温柔贤惠的皇后张嫣,而是他的乳母客氏。
客氏和魏忠贤狼狈为奸,霸临后宫,欺凌皇后,虐杀妃子,恣意作威施虐。
裕妃张氏不听话还怀了身孕,客氏将她杀了。
成妃李氏不听话,客氏将她封号革了。
冯贵人,选侍赵氏等不听话的嫔妃,统统虐杀。
皇后张氏怀孕了,客氏施计把堕胎药放进饭食中,给她吃了,直接让未出生的皇太子胎死腹中!
总之,做天启的皇后和妃子简直就是一种悲哀,她们没有应有的待遇不说,还要天天提心吊胆小心自己的小命。
然后说他的后代,这个真没什么好说的,天启总共三个皇子,全部莫名其妙的夭折了。
然后说他自己,和魏忠贤客氏去游玩,不幸落水,然后,魏忠贤的亲信霍维华进献仙药灵露饮,吃的他浑身膨胀而死!
天启的一生就这么莫名其妙的结束了,那么他留下了什么呢?
历史在这个时候混乱不堪,留下的大多是传闻。
不过,传闻大多不是他的,而是九千岁魏忠贤的,没办法,天启一朝,世人只知有九千岁,不知有皇上,他这个皇上的存在感还真没魏忠贤强。
传闻,魏公公对外敌十分厉害,魏公公在日,大明打的后金抬不起头来!
事实呢?
万历四十七年,明军在萨尔浒大败,丢失了抚顺卫和铁岭卫,直到万历朝结束,后金再未寸进。
抚顺卫和铁岭卫这两个小地方大概占辽东不到一成的面积,这里就算万历朝辽东丢了一成的土地。
天启一朝,总共七年,大明丢失了沈阳中卫,定辽前、后、中、左卫,定辽右卫,海州卫,盖州卫,复州卫,金州卫,广宁中、左、右卫,义州卫,广宁右屯卫,广宁后屯卫,广宁中、左屯卫等,总计八成以上的地方!
崇祯一朝,总共十七年,直到崇祯皇帝煤山自缢,大明紧守山海关,后金总共才占领了宁远卫一处,占整个辽东不到一成的土地!
这就是魏公公打的后金抬不起头来,事实上却是,天启一朝丢了辽东八成多的土地,万历和崇祯两朝加起来丢的土地不到两成!
这个时候,有人肯定要说宁远大捷、宁锦大捷了,这是魏忠贤的功劳吗?
关宁锦防线是孙承宗建的,魏忠贤把他撸了,换上了一个不知所谓的阉党高第!
后金打过来了,高第吓得直接退守山海关,袁崇焕抗命不退,然后取得了宁远大捷、宁锦大捷。
袁崇焕跟魏忠贤什么关系,他是东林党人侯恂提拔的,而后又得到了东林党人孙承宗的重用,当然,他知道魏公公权势熏天,所以给魏公公建了生祠。
但是,魏公公领情吗?
大捷之后,魏公公给袁崇焕提了一小级,他的侄子侄孙连战场在哪里都不知道,却纷纷因战功加官进爵,气得袁崇焕直接辞官返乡去了。
没办法,谁叫他是东林党人培养出来的,再建生祠,魏公公也不会重用他!
当然,天启朝还有一个有名的澎湖海战,大明水师在巡抚南居益的带领下击败了荷兰海军。
这个,跟魏忠贤有关系吗?功臣南居益的结局是什么?
因为南居益叙功的时候没有提到魏公公,魏公公直接令给事中黄承昊弹劾南居益,将南居益削籍去!
天启朝还有一场大战,就是西南的奢崇明、安邦彦反叛。
这场大战,本来打的好好的,东林在日,后勤还是没什么问题的,奢崇明很快被击溃,云贵及湖广总督蔡复一亲自领军,大战七场,歼敌近万,将安邦彦打的抱头鼠窜,眼看胜利在望。
但是,魏公公发威了,他把朝堂的东林党人全撸了,而后又一个个抓回来,杀了个痛快!
这下好了,西南的事情没人管了,军饷没有也就算了,甚至粮草都不给了。
结果,将士乏饷缺粮逃窜,猛将鲁钦战败自刎而死,蔡复一直接被魏忠贤给撸了。
撸了就撸了吧,问题撸完魏忠贤就不管西南战事了,也没再重新派人,也没组织反攻,就这么听之任之!
蔡复一不顾疾病缠身,以“一息尚存,岂可贻君父忧”为念,仍领军作战,两战连破数十寨,毙叛军三千余人,最后病死于军中。
西南的战事,魏忠贤就这么撇下不管了,直到崇祯元年六月,朝廷起用朱燮元为兵部尚书,总督云、贵、川、湖、广西军务兼贵州巡抚,历经一年苦战才最终平定了安邦彦、奢崇明叛乱!
这就是魏公公的英勇善战,干功臣,抢军功他的确厉害,对敌,对不起,他还从来没面对过外敌!
传闻,魏公公收税厉害,大明的税收就靠魏公公了,没了魏公公,崇祯就没钱。
这个,先看具体数据。
天启年间,税赋最高的一年为天启六年,加上辽饷,全年税赋收入总计伍佰五十八万七千四百二十两;
崇祯四年,辽饷加至一分二厘,全年税赋共计七百四十万八千二百九十八两;
崇祯十年,再加剿饷,全年税赋共计一千零八十一万一千三百六十两;
崇祯十二年,再加练饷,全年税赋共计一千七百余万两。
可见,崇祯朝并不是收不上税,为什么没钱,不但要看收入,还要看支出。
天启年间,最费钱的也就一个打后金,一年支出最多的时候达到四百余万两。
崇祯年间,既要打后金,又要镇压农民起义,还要赈灾,支出最大的崇祯十一年,一年就支出一千九百余万两。
四百余万两对一千九百余万两,崇祯朝支出最多的一年比天启朝支出最多的一年,多支出一千五百余万两,将近五倍的支出,这才是崇祯朝没钱的原因。
天启朝也不是国库充盈,据《明史》毕自严传记载,魏忠贤集团被清除,毕自严被召拜户部尚书,毕自严到任时,大明国库早被魏忠贤侵吞挥霍一空,国家每年赤字达一百三十余万两白银,财政几近崩溃!
那么天启一朝到底留下了一些什么呢?
除了满朝阉党,貌似别无它物。
魏忠贤亲族计有,魏忠贤侄,太师宁国公魏良卿、太子太保东安候魏良栋,魏忠贤侄孙,太子少师安平伯魏鹏翼等等共计十七人。
魏忠贤干儿子,干孙子及阉党中坚,数不胜数。
少傅、太子太师、大学士、内阁首辅顾秉谦
太子太傅、吏部尚书、建极殿大学士魏广微
太子太保、户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冯铨
都察院左督御史、兵部尚书崔呈秀;
吏部尚书周应秋;
兵部尚书霍维华;
工部尚书吴淳夫;
刑部尚书潘汝祯;
工部尚书徐大化;
兵部尚书田吉;
兵部尚书)阎鸣泰;
礼部尚书张瑞图;
吏部尚书王绍徽;
户部尚书郭允厚;
锦衣卫指挥使左都督田尔耕
锦衣卫都指挥佥事许显纯
锦衣卫佥事杨寰
等等等等,这里面兵部、工部、户部什么的都有好几个尚书,好像有点荒唐,魏忠贤就要这么乱来,谁也没办法。
要说这天启崇祯之交的时候,正可谓:
天启落幕,东林殉难,恩怨情仇未了。
崇祯初始,阉党盈朝,内忧外患不断。
崇祯皇帝面对这副烂摊子该如何是好呢?
天启对他说那句话倒没错,“吾弟当为尧舜。”
是啊,哥留下的这副烂摊子,没有尧舜之能,你怕是收拾不了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