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84 章(1 / 1)

农家科举 风暄和 2000 汉字|0 英文 字 2个月前

孺子可教……”丘洵记得张皓文比他还小上两岁,本来走过来想拍拍张皓文的头,结果发现张皓文比他还高一点,他尴尬的咳了一声,转过身去,对众人道:“你们记住,‘食货者,生民之根本也!’刚才张皓文说起《管子》,你们可知道管子说的最有名的那句话——‘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就连孔圣人都说‘先富后教’,不能‘分财布利通而有无’,如何能国实民富呢?”

“难道你是说,‘商’最重要?”一名童生惊讶的道:“可是太祖皇帝曾经规定,商是贱业,商人只能用绢、布,而不得衣绸、纱之服……商人向来重利轻义,狡诈贪婪,怎么能和我们读书人比?”

“我说了,要因时制宜,”丘洵面对众人的诘问,仍然胸有成竹的侃侃而谈:“你瞧瞧,如今百姓们过的,还是太祖皇帝那时候的日子吗?那个时候,一家人能吃饱饭就不错了,如今呢?不说别的,就说你穿的这身杭绢的袍子,要是没有商人出海运来,你就算是有银子,也只能穿家里头你娘给你织的粗布。相反,咱们琼州物产富饶,盛产许多陆地上没有的宝物,若是不能运到那些江南的士大夫家里,换成你我吃穿用度,那这些东西在岛上的需求永远都是有限的,剩余的只能浪费,无法换成任何有用之物,这么一想,你还会觉得‘商’是可有可无的吗?”

“更重要的是……”丘洵因为身材矮小,干脆又重新跳到椅子上,继续说道:“民富才能国富,富国才能强兵,才能扩展疆土,教化夷民,就如成祖皇帝派郑和下西洋,远播我大明的天

威一样,唉,只是可惜……”

这会儿,众人都认真听着,有的学生甚至颇感赞同的点着头,丘洵却又停了下来,大家着急地问道:“可惜什么?”

“唉,可惜之处有二……明天再和你们说吧!”丘洵欣赏着众人失望中又充满期待的表情,边跳下椅子,边道:“该晨读啦!你们不赶紧坐好,要挨骂的。”

学生们叹息着散开了,丘洵则背着手,晃悠悠走到最前面一排坐了下来。张皓文四处看了看,大家都已经坐下,只有丘洵旁边那一套木桌椅是空着的。

张皓文打心眼里想和这位姓丘的童生多打打交道,见状便走过去坐在了他的旁边,小声问道:“方才听了丘兄一席话,真是受益匪浅呀,丘兄,能不能对在下透露透露,到底郑和出海有何可惜之处?在下实在是等不及到明天再听了。”

丘洵虽然是故意停住不讲的,但是实际上,他也想找个人一吐为快,见张皓文一脸崇敬的看着他,他清了清嗓子,对着张皓文把手一伸:“张贤弟,想让我提前对你吐露一二,倒也不难,不过,我刚才讲了半天,已经讲得很辛苦了……”

丘洵往张皓文的书篓里看去,目光落在一把精致的折扇上,那是早先陈择梁送给张皓文的,说是从倭国来的好东西,不仅制作精美,画工细致,扇起风来还有阵阵香气,张皓文颇为喜爱,原先在天赐村的时候因为这东西有些扎眼,他从来没拿出来用过,如今到了琼山,士子们打扮穿戴自然不是小山村里能相比的,张皓文也就把这扇子带出来了。

如今眼看丘洵对这扇子感兴趣,张皓文打算忍痛割爱,毕竟东西再稀罕也是可以想办法去买的,结识一个向丘洵这样脾气有点古怪,却又聪慧过人的朋友却并非易事。张皓文把扇子拿了出来,递给丘洵道:“虽然今日第一次相见,小弟却和丘兄颇有一见如故之感,这把扇子就送与丘兄,做见面礼吧。”

谁知,丘洵把那扇子拿在手中,打开仔细观赏了片刻,又递了回来,面色严肃的问道:“张贤弟啊,倭国已经数年没有来我大明朝贡过了,你这把倭国的和扇……是从哪里弄到的?”

张皓文闻言一愣,这十岁的孩子真够神的,怎么一眼就看得出这是倭国之物呢?他仔细回想了一下,这似乎还是陈择梁刚到琼山替他跑生意的时候,因为感激张皓文对他的信任而送给他的,那应该是几年前的事了,那时候,他们的恒昌布行还没开业,替他们卖布的是他们的老东家,广茂布行。陈择梁一个刚到琼山的少年是不可能结识倭人的,这扇子,多半就是广茂的郭掌柜赏给他的。

“你也不必担忧。”丘洵忍不住开口道:“明年,倭国会派人前来朝贡的,到时候,你这样的和扇也就不是什么稀罕物了。不过眼下,你还是少把它拿出来的好。毕竟如今朝廷是禁止私下与海外交易的,若是别人看见了,难保不会给你惹来麻烦。”

“多谢丘兄提点!”张皓文接过扇子,将它放进了书篓。此时,在第一排的两人同时注意到,门外一位身穿元色直裰的中年人缓步朝这边走来了。“这就是咱们童生正科的先生唐乾之,他很严厉的,快坐好读书吧。”丘洵一边说一边掏出自己的书开始诵读,不再和张皓文说话了。

张皓文也连忙整理好自己的书篓,将那扇子放在了最下面,把唐旬给他的那些书卷在案上排列整齐,从五经中挑出一本看了起来。

转眼间夕阳西沉,院中那棵粗壮的榕树上挂着的云板敲响了,声音传遍整个攀丹书院,宣告士子们一天的学习结束了。

张皓文整理了一下自己的书篓,走出了斋房的门——攀丹书院的学习强度显然超过了他的想象,晨读过后,由各斋的先生讲五经,先是粗读,再挑一门精讲,下午则是由先生出题

目,学生练写八股,写完后先生评点,学生之间也有半个时辰的□□时间,然后再复习一下早上学过的五经内容——到了这个时候,大部分童生就已经有些精疲力尽了。

以前在天赐学堂,孩子们进展都比较缓慢,一篇文章读上几天的时候也是有的,就算是他们几个进了韩景春的斋房的学生,韩景春也是挨个辅导,根据他们自己的理解接受程度,会适当的调节进度,而现在的童生正科,一个斋房里有二十多个学生,童生副科的学生更多,至少三十几个,先生不会一个个挨个询问你听懂了没有,对于五经暂时还不如其他人读的熟的张皓文,一天下来他积攒了不少问题,只能回去自己查找琢磨了。

等他走出学堂的时候,他有些意外的发现来接他的是陈择梁。“姐夫,你怎么来了,爹呢?”张皓文问道。

“哎呀,出了点事,你先上来吧。”陈择梁扶着张皓文上了马车:“过了晌午,二